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建议提案办理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2512号建议答复的函

    

  穗农函〔2024〕208号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242512号建议答复的函

李志斐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技术攻关、助推广州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20242512号)建议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黄埔、白云、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区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办理,并积极与您通过电话与微信沟通。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全市尾水治理工作情况

  您提出的加强水产养殖节地型尾水治理技术创新、制定适合不同养殖模式的尾水治理标准、建设完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产学研科技支撑体系等建议,既符合当前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也体现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认识。解决好尾水治理问题,不仅是保护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市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尾水治理和池塘升级改造。2018年出台《广州市池塘养殖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在全省率先开展连片50亩以上池塘养殖水治理。2021年印发《广州市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指导意见》,开展标准化模式、名优品种养殖尾水处理模式等多种治理模式示范建设,积极探索解决散小养殖池塘尾水治理问题。2022年印发《广州市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下称《三年行动方案》),指导、督促各区有序推进全市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处理工作。利用中央、省和市级财政共1.82亿元,开展美丽渔场、池塘升级改造、工厂化车间建设、健康养殖和数字渔业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我市水产养殖基础设施智能化、科技化和现代化水平。

  二是大力推广绿色健康和生态养殖模式。深化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创建、“五大行动”骨干基地申报复核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3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8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9个养殖主体获评2023年度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

  三是持续推进养殖尾水监测。2019年以来,每年组织实施水产养殖尾水监测,对养殖尾水开展市、区两级监督检测。2023年开展尾水监测4330次,落实养殖尾水闭环监管机制。同时加强对已开展尾水治理设施建设池塘的运行维护指导监督,进一步巩固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工作成果。

  四是加强水产养殖源头监管。制发《广州市水产养殖业执法行动实施方案》《2024年广州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等方案,持续推进水产养殖源头监管,规范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开展水产养殖业专项执法行动,2023年,全市检查相关养殖单位1000多家次,按季度公开发布《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警示信息》24期。

  五是创新开展“塘头小站”模式应用示范。在南沙区、花都区和番禺区三个水产养殖主产区首先开展“塘头小站—广州模式”试点示范。其中,南沙区采取政府投资建设模式,番禺区采取检测企业与养殖企业合作模式,花都区采取保险、检测企业与合作社合作模式。由太平洋保险和双螺旋公司在花都区赤坭镇共建的“太保e站”塘头小站,探索构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申报点、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点和水产品质量检测点“三位一体”服务小站,打造了一套智能化、精细化水产生物检测服务体系,实现从源头控制、过程监测、质量检测的全链条全方位水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目前,我市已建有塘头小站10个,其中质检小站8个,加工冷藏小站2个。

  二、关于代表建议的回应

  (一)针对代表建议:“加强水产养殖节地型尾水治理技术创新”

  为切实做好我市水产养殖环境治理工作,保障池塘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稳定,我市大力探索推进节地型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创新尾水治理模式。一是持续探索推广节地型等优良尾水治理模式。重点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基养殖池循环水养殖等多种设施养殖模式,集成应用节能减排、节地节水等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依托各区优质养殖企业和合作社开展技术模式试点推广,花都区在赤坭镇、炭步镇率先开展池塘养殖尾水治理试点建设,池塘养殖尾水生态治理技术荣获“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被列为“十三五”广东省农业科技十大标志性成果,相关技术列入《广州市池塘养殖水生态治理技术指导意见》。番禺区建立池塘陆基原位尾水处理模式示范点,利用塘基开辟尾水处理空间,在不占用鱼塘空间的情况下保持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名优水产养殖试验基地建立岸基一体化尾水处理综合模式示范点,通过利用原有鱼塘塘基放置尾水设施,采用集装箱式一体综合设施,包含微滤、蛋分、毛刷等尾水处理工艺,日均可以处理尾水2000立方,可满足尾水处理的需求。增城区鱼人丰收水产有限公司采用一体化尾水处理设施开展名优品种加州鲈养殖示范,水体处理效果良好,养殖效益明显。二是大力推进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工作。根据《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全力推进全市20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目前全市已完成14.82万亩池塘升级改造,力争2024年成功申报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国家级骨干基地20家以上,建设池塘尾水治理标准化示范点80个以上。三是因地制宜推进水产养殖设施化建设。支持花都区石渚、锦洋公司等一批设施化、智能化养殖项目加快落地投产,促进渔业生产提质增效。目前,全市已建成室内工厂化车间15.7万平方米,养殖水体37.2万立方米、陆基集装箱养殖设施69个、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22.9万立方水体、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流水槽88条等多种类型现代化养殖设施。

  (二)针对代表建议:“制定适合不同养殖模式的尾水治理标准”

  近年来,我市充分调研全市养殖鱼塘现状,综合考虑当地资源条件、养殖场功能区划设置、养殖场品种、生产模式等因素,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综合处理技术推荐模式(第一版)》,制定适合我市开展的尾水治理模式,印发《广州市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指导意见》,积极推广适合不同养殖品种、养殖模式的尾水处理模式。在连片水产养殖池塘推广应用“三池两坝”标准化治理模式。在面积较小、分布较散的水产养殖鱼塘推广应用岸基一体化池塘循环水养殖与尾水处理系统。同时,鼓励、支持其他有效技术措施形成的治理方案,如鱼菜共生方式、池塘原位处理模式等。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进尾水治理模式和标准的改进升级。根据现有池塘尾水治理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总结经验,探索开发占地面积小、氮磷去除效能高、高效设施设备应用广的新型治理模式。严格落实5月1日实施的《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44/2462-2024)要求,进一步加强政策宣贯和环境执法,依法推动工厂化养殖尾水自行监测,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三)针对代表建议:“建设完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产学研科技支撑体系”

  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构建水产养殖产学研科技支撑体系,在尾水治理、质量安全和水产种业等方面深度发力,依托全市各科研机构和院校,鼓励养殖主体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为企业牵线搭桥,解决发展难题。一是推动产研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作用,着力开展研究机构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构建市区联动、科研力量分工协作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体系,促进产学研有效联动,为我市水产养殖绿色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花都区邀请珠江水产研究所谢骏教授团队参与项目设计,指导利用有效技术措施开展集中连片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工作,设立“岗位科学家工作站”,与中山大学合作研发超雄罗非鱼等新品种,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加快成果转化。黄埔区知识城农发集团、科虎公司联合麦康森院士团队设立广州市蓝色粮仓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启动创新型动物营养与健康管理产业化项目,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速推进生物科技、绿色科技等创新平台建设。白云区积极引进刘少军院士工作室、周少川研究员工作室落户人和园,计划打造鱼稻共生系统,推广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南沙区诚一水产以刘少军院士团队为技术依托,创新水产种业科技,着力打造以水产种质创新和资源保存、种苗繁育和供给、良种良养示范推广为核心体系的水产种业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并已组建全市第一家渔业领域研究院——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定位于服务渔业产业发展,攻克产业技术瓶颈,打造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和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为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二是创新现代渔业科技,推动发展渔业新质生产力。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展示平台,深入开发和利用渔业信息资源,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等智能管理,提高水产养殖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南沙区诚一公司在国内率先引进数字化智慧渔业理念和技术,自主研发智能化养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软件,建立诚一智慧渔业管理系统。花都区发展智能化种苗繁育车间、流水式智能控温控速孵化系统等水产养殖“黑科技”,推动特定鱼苗孵化成活率提高50%以上。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市将全面推广节水、环保和高效的渔业养殖模式,深入推进集中连片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提高鱼塘水体承载力,全面提升水产品质量。

  (一)持续推进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持续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确保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全面完成20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任务目标。推动新建一批具备检测或初级加工功能的塘头小站。督促花都区和南沙区加快完成示范性美丽渔场项目建设。

  (二)科技赋能促进渔业绿色发展。一是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开展创新型、适用性技术研究,充分发挥渔业科研院所作用,不断创新尾水治理技术和制定多样化尾水治理标准,完善产学研科技支撑体系。二是加强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环保养殖、陆基养殖池循环水养殖、鱼虾套(轮)养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建设集池塘位置信息、尾水排放监测等为一体的智慧渔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海大、石渚、诚一等企业开展生产体系可视化、智能化的数字渔场建设,促进渔业生产提质增效。

  (三)严格落实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加大池塘养殖水治理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积极争取上级相关补助资金,严格落实项目补助等鼓励政策,加快推进尾水处理设施建设。二是严格执行养殖水质检测机制,按要求开展水产养殖尾水监测,鼓励第三方建设养殖尾水集中处理公共设施,独立运营,负责日常维护。推动规模或重点养殖场开展排放点尾水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等环境监管,确保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实施明查暗访,对尾水排放、设施运行和维护等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督促立即整改。三是推进养殖尾水治理标准示范点建设。组织水产养殖单位按照《广州市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技术指导意见》等技术指引,根据养殖池塘规模和地理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选择节水、环保和高效的治理模式进行尾水治理,形成一批标准化、可复制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示范点,全市力争建立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标准化示范点80个。四是加强培训指导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各镇(街)管理人员、养殖户的养殖尾水治理和设施维护管理水平,确保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科学有效推进。

  再次感谢您对广州市养殖池塘升级改造和尾水治理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希望继续得到您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我市水产养殖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5月22日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