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专项业务 > 三农 > 农机管理 > 业务工作

补短板 促全程

    

  水稻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市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增城、从化和花都等区,2015年全市水稻播种面积约9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表现在耕、种、收三个环节。目前,我市水稻生产耕作、收获两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由于各种客观的如田块细碎、水稻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等因素影响,水稻种植机械化率仍比较低,仅为10%左右,成为当前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大短板。

  为寻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的突破,今年以来,按照农业部、省农业厅“关于开展补板促机插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活动”的部署要求,我市加大农业机械化工作力度,制定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和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补贴试点政策,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方式,“补短板,促全程”,着力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制定出台政策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今年初,市农业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广州市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补贴试点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对在我市花都、增城和从化三区内开展水稻机插秧作业的组织或个人提供每亩80元的补贴。按照《方案》要求,今年,广州市农业局计划在从化区、增城区、花都区开展试点,由本年度市下达给各区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拨款,在全市范围内,具备提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服务或自行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能力的组织或个人都可以申请补贴。根据测算,目前,在广州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成本为每亩120元,《方案》中明确,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每亩补贴80元。此前,农户人工抛秧成本每亩约40~45元,补贴后,农户承担的育插秧成本略低于目前。此次出台的《方案》,从补贴对象到补贴流程,都有所突破:作业补贴对象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机械化服务主体,有利于培育和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建立补贴逐级审核、公示、档案管理、服务组织“黑名单”等系列配套制度,规范试点工作;机插秧作业面积作为补贴依据,有利于改变以往“重机具推广,轻实际使用”现象,充分调动各方购买和使用农机积极性。

  

  明确技术规范,加强技术演示推广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是采用高性能插秧机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方式。相比人式插秧、抛秧等形式,机械化插秧能够提高稻谷产量达5%-10%,同时提高作业效率,节省劳动力。为切实抓好补短板促进全程试点工作,我市重点抓技术规范,抓技术推广。

  抓技术规范。本次出台的《方案》,明确了作业标准按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编制的《广东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执行。

  抓试点推进。以规模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要对象开展试点,积极引导和鼓励成方连片作业,整乡整村推进。充分发挥农机和农艺管理部门、推广机构、骨干企业、新型经营服务主体联动共促作用,通过举办现场观摩培训、进行专家指导服务等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促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达到了示范装备技术、找准瓶颈问题、明晰路径措施、推广典型模式、营造良好氛围的预期效果。

  

  从化区鳌头镇新村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效果图

  据统计,3~4月,市农业局、市农机技术推广站累计举办“广州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现场推广会”5场(次),吸引了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及周边农户的参加。现场推广活动上,专业技术人员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方案》的补贴细则做出讲解,并现场演示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与现场农户进行技术交流。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现场推广活动

  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各地在开展农机化作业服务试点工作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形成了自身的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如从化区“农机合作社+农户”模式,花都区“农机企业+种植户”模式,增城区“农机大户自我服务”、“农机大户+农户”模式等。服务方式有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作业等方式,提高了农业机械装备使用效率,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为农机化发展创新机制与模式搭建新的平台。

  《方案》从2017年早稻春插开始执行,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水稻机插秧作业面积10万亩。据悉,花都区已有农业种植大户开展水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对打造花都区本土有机水稻品牌、推动我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接下来,我市将不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通过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引导农机服务向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加强农机农艺联动融合,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