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政务要闻 > 三农要闻

“渔稻模式”在花都推广落地 预计水稻亩产700~800斤

    

  “我们到东涌学习以后,回来马上就开始买稻种、泡种、发芽,一直忙到7月26日开始播种,8月初栽种。广州顺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源公司”)负责人卢照辉说。在养殖场内,一排排秧苗在鱼塘水面挺立,最早种下水稻的已经超过20公分。

  广东东涌首批大规模“渔稻模式”稻熟收割,吸引了广泛关注。“渔稻模式”走出东涌示范基地,在广州市花都区推广落地。据了解,“渔稻模式”将率先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市等珠三角9市开展扩大试点工作,计划要分两年在其中30万亩水面上共增加10万亩水稻种植。

  因地制宜改进设计

  加宽株距加大种植杯

  卢照辉介绍,公司养殖场共有水面约1000亩,总共规划300亩水稻种植面积,选用EVA环保材质的浮板,每块浮板4.5平方米,每块板开98个圆孔,孔内放入栽种杯。栽种杯中装鱼塘清理出来的塘泥,植入秧苗,再把杯套在浮板上,即每亩有14500多株稻。

  花都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技术推广人员介绍,考虑到通风和减少虫害,特意把水稻株距加宽,种植杯也比东涌基地更大,利于水稻分蘖,选用的浮板材质具有耐高温、耐水泡、不易老化特性,预计至少能使用3年以上。

  广东是水产大省,水稻又是广东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产量分别达到420万吨(淡水养殖产量)、1280万吨。“渔稻模式”在利用水面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还可以净化水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保障水产品安全,减少养殖尾水排放负荷有重要意义。

  卢照辉说,在种水稻之前,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对改善鱼塘水质、减少养殖病害有显著作用。“水质好了,鱼容易养、肉质好,还多了粮食,整个养殖场都不用到市场上买米了。”

  一水两用一塘双收

  渔稻并重提高效益

  在顺源公司基地,养殖有草鱼、罗非鱼、鳜鱼、黄颡鱼、叉尾鮰,以及鳙鱼、鲫鱼、鲮鱼等。养殖场工作人员介绍,种植水稻的塘,需避开植食性的草鱼,以及跳跃能力强的罗非鱼等,鳜鱼塘由于增氧机密度高、水流大,也不适宜栽种,最适合的是养殖黄颡鱼、叉尾鮰、鳙鱼、鲫鱼等品种的水面。

  目前,顺源公司基地水稻主要布置在两片区域,一片是养殖尾水处理“三池两坝”系统,由于这部分水面不养鱼,水稻基本铺满池塘;另一片区域是一口30亩的鱼塘。

  在这口鱼塘中,主养3~4斤大规格罗非鱼,采用循环水养殖槽模式,在塘中央有6条金属槽,每条槽有鱼2万斤,槽外放养用于调水的鳙鱼、鲫鱼等,水稻也种在槽外,沿着岸边平铺展开。这口塘一年养两造大规格罗非鱼,总共约24万斤,加上调水鱼类,亩产超过8000斤。卢照辉说,在调水区域种水稻,这里的鱼类习性较适合,而且鱼和稻共同调节水质,提高了调节效果,又提高了主养鱼效益,达到渔稻并重、良性循环的效果。

  卢照辉选用了几个水稻品种进行对比,预计水稻在11月上旬开始成熟收割,亩产700~800斤。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介绍,目前广东农技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轻骑兵”团队正加强对鱼、稻、水的检测工作,并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对照分析,解决鱼塘水稻、鱼虾品种筛选、饲料肥料配方等问题,探索更多新型规模化种养模式。

  硬件投入成本较高

  机械化直播可降五成

  “这种模式现在最大的限制因素,在于前期投资较贵。每亩稻的成本达到2.5万元,按照700~800斤稻谷亩产计算,成本负担偏重。”卢照辉说。

  “如果投入成本不超过5000元/亩,且硬件可以保持用几年的话,是比较理想的。”卢照辉表示,成本能够降低,养殖户会主动在鱼塘种上水稻。

  “渔稻模式”可以实现一水两用、一塘双收,在保障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基本农田复耕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7月21日,《广东省支持2022年晚造粮食生产12条措施》首次提出,推动各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示范推广鱼塘种稻优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创建一批示范试验基地。

  “渔稻模式”在顺源公司的落地,为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经验。据了解,目前项目组正在设计改进方案,拟采用泡沫浮板材料取代塑料浮板,同时计划采取机械化直播取代人工育秧移栽方式,预计种稻成本降低50%。随着“渔稻模式”在更多养殖场投入实践,将不断提炼出更多更好的实用技术,力争第一年就在珠三角的其中15万亩鱼塘里“长出”5万亩水稻。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