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出实招
2021年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官之年。临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四个最严”为指示要求,围绕数字攻坚年和“本质建设年”,打造“重要窗口”新目标,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坚持“产、管”两手抓,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消费安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围绕全程监管,打造大数据智慧监管服务体系
1.完善农产品生产主体信息管理。全区农产品规模生产主体实现监管全覆盖,做到“应纳尽纳”,主体信息实行动态管理。以主体信息卡及“农安监管APP”为载体,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及功能,发挥主体信息卡作用,实现生产过程监管、产品质量检测、市场准入、信息服务等功能,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农村扶持挂钩政策,构建形成临平特色农产品生产主体信息卡智能管理体系。
2. 全面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贯彻农业农村部关于全面推行合格证的要求,以电子合格证为主导,推行”信息卡+合格证+追溯码”模式,逐步实现“农安码”到“浙农码”的转型升级,全面落实规模主体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指导生产主体自主开展产品检测,确保农产品合格采收安全上市。推动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自我开具和自我承诺,倒逼压实主体责任,实现质量全过程追溯,规模主体合格证开具率达到100%。
3. 发挥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作用。加快“数智”监管推进工作,对现有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进行整合完善,消除数据壁垒,融入生产主体动态信息监管、信用评价、投入品使用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追溯等内容,初步实现监管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在线化、应用便捷化。
(二)实施培优达标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品质农业发展
4. 实施品种选育工程。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充分利用各级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蔬菜、水果优新品种选育与提升争优工作。大力推进塘栖枇杷优系品种选育、改良等工作,开展各类技术指导服务,提高农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承接能力。
5. 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加快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开展绿色食品主题宣传月系列活动。完成塘栖枇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建设,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申报储备库。加强证后监管,规范“三品一标”标志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督促“三品一标”生产主体落实质量控制措施和生产操作规程,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
6.推动标准化生产。立足标准运用,推动绿色农业品质发展,实施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8个,新增制修订区级标准4个,推进标准化生产,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落实《浙江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组织规模生产主体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绩效评价,并进行A、B、C三挡分类。
(三)健全监管制度,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
7.深化网格监管机制。在现有区、镇街、村社三级监管网格的基础上,指导建立企业管理员队伍,推进基层网格化监管模式创新。厘清责任分工,强化基层监管员队伍建设,将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区级监管部门统筹协调作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制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和工作机制。各镇街、村社要切实履行属地监管责任,提升监管服务管理水平。
8.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信用档案建设,完善基础信息和行政处罚等信息。开展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信用联合惩戒分级分类管理,畅通与上级部门信用平台的信息互通渠道,全面开展信用评价,加大评信结果应用。
9.提高应急应对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和运行机制,制定《临平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做好舆情预警和应急处置,构建属地负责、行业主导、上下协同的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稳妥处理突发事件。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重点对象,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四)加强源头防治,强化安全风险隐患管控
10. 深化“肥药双制”实施。巩固农药实名制购买,严格落实刷主体信息卡或刷脸进行购买。坚持向肥药购买和使用“双实名、双定额”转变,完善农资监管系统并融入大数据监管平台,确保可记录、可追溯。建立投入品风险预警机制,购买信息实时上传智慧监管平台,完善问题自动推送、线下执法检查、线上反馈结果的闭环处理机制,努力实现肥药购买、使用、回收和补助挂钩的闭环管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11. 强化监测抽样力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随机抽样力度,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和覆盖面,增加产地、“三前”环节、禁限用药物的抽检比例,开展区级定量监测300批次,配合完成部、省、市级对临平区各类抽检工作。加强监测结果会商分析和情况通报,切实增强风险预警能力,防范化解风险。
12. 加强监管专项治理。充分发挥基层监管网格,推进主体信息卡的使用率,通过使用“农安监管”APP扫卡进行产品抽检和日常监管巡查等功能。深入开展“瘦肉精”、兽用抗生素、生猪屠宰、生鲜乳、水产品药物残留及非法投入品、农资打假、禽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等专项整治行,强化生产过程管控和产品质量控制,严格执法监管,加强行刑对接,及时跟进处置不合格农产品,处置率达到100%。
(五)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形成良好生产经营环境
13. 深化风险预警评估。以农业产品中环境污染物、外地输入型投入品使用等为重点,开展风险评估,查找重点品种风险隐患,掌握风险关键控制点。对未知风险进行全面排查,研究风险来源,及时提出预警建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管控,实行风险管控常态化。
14. 强化基层业务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多元化地对基层监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基层监管能力。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食品认定、标准化生产等为主题,对农业生产主体质量安全管理员、检测员、生产技术员进行专题培训和现场参观教学活动,提升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能力。
15. 加强公众宣传引导。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宣传交流和科普教育活动,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绿色标准化生产模式,普及识假辨假、科学种养殖和依法维权知识。提高消费者科学认知水平,引导放心消费。加强与主流媒体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社会共治局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