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政务要闻 > 他山之石

“绿色引擎”为生态高效农业转型赋能

    

  从2019年创建上海市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以来,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始终以绿色发展为抓手,现在,园区核心区内土壤指标逐步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各类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特色产业生态循环模式已经完整形成,生态农业成为了示范基地内的主导产业。

  初夏时节,走进青浦区现代农业园区,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呈现在眼前:不施化肥农药、全靠青蛙捉害虫的生态“蛙稻田”里时时传来阵阵蛙声;秸秆作为基肥的蓝莓基地里,白色初果已悄然成熟在枝条上;菌菇基地里,一个个大球盖菇犹如一朵朵小花,煞是可爱……

  变废为宝促循环

  一根小秸秆“链起”大产业

  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一直是一大难题,这些让人头疼的“废物”,如今在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已经成为了可以利用的“宝贝”。园区新建的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在机器的嗡嗡声中,园区内水稻、蔬菜、林果、菌菇等产业每天产生的农业废弃物经过切碎、发酵等多重工序加工制作后,“变身”成为有机肥。

  “可不要小瞧了这些废弃物,它们的用处可大了。” 据负责中心日常运营的上海文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孙先生介绍,“秸秆经过预处理粉碎后,被皮带和螺旋送入厌氧系统,经过30天的停留消耗,整个发酵过程产生的沼气进入沼气利用系统,一方面利用沼气燃烧为厌氧罐提供温度保证,另一方面利用沼气进行发电,发出的电量提供给园区绿色稻米加工储运中心,同时,厌氧系统产生的沼渣经过堆肥处理形成有机肥进行还田。”

  据了解,中心日处理各类废弃物量可达12吨,年产沼气约90万立方米,年发电约60万度,年产有机肥约3000吨。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在秸秆机械化还田的基础上拓展了秸秆处理利用的新途径,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探索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四个一”品牌

  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作为上海市首批四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之一的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围绕生态建园,以“一粒米、一只菇、一棵菜、一枚果”四大特色品牌建设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核心区260亩水稻生产基地,全面推行蛙稻生态种养模式,全程进行有机化种植。稻田不用农药,全靠青蛙吃虫,既能保障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又能同时促进生物链循环。“蛙的生长期与水稻生长期恰好同步,每只蛙的日食虫量为二三百只左右,田里的害虫刚好够喂管饱,而所排泄的蛙粪又能为稻田所用,使蛙与稻得以和谐共存,这样既可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土壤,又可提高稻米的品质。”上海自在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梅雁航说,“蛙稻种植从源头控制化肥农药用量,园区水系修复提升水环境质量,实现好水出好米,让更多人找回了儿时的米香。”

  2020年底,园区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利用秸秆、稻壳等农业废弃物作为栽培基料种植大球盖菇。每种植1亩大球盖菇,可消耗15亩水稻秸秆,利用大球盖菇菌丝分解秸秆后,剩余的菌渣还可以作为有机肥,直接还田种植蔬菜,实现轮作模式。“以大球盖菇菌丝分解处理水稻秸秆,并就地翻入设施大棚的土里,进而种植蔬菜,生产出品质更加优良的蔬菜来,同时获得了菌菇产品,可谓是‘一举三得’的生态循环模式。”技术员小于告诉记者。

  作为青浦区十大农业创新创业带头人,上海泽福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长儿也感同身受。“近年来,合作社通过‘茭白秸秆—林菌—有机质—苗菜—废料制造有机肥—种植茭白’循环经济,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成为全国首家菌棒废渣进行‘料培苗菜’的规模化生产供应商,产量目前达到300万盆/年。”彭长儿说,“整个产业链形成生态闭环,不产生任何废弃物。我们算过这样一笔账,生态模式让合作社实现了双减一降两提,即茭白种植减少90%的化肥用量,减少30%的农药用量,降低菌棒生产成本30%,从而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多极循环利用的效益。”

  “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我们的追求永远在路上。” 园区总经理董斌说,“下一步,园区将以绿色稻米加工储运中心、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国家级种源研发中心、泥炭综合加工配送中心和农旅一体化嘉年华建设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巩固生态示范基地创建成果,提升园区的绿色附加值。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