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政务要闻 > 他山之石

全域推进擦亮秀美底色——上海市崇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观察

    

  港西镇北双村一农户门前的“小三园”。

  日出东海,日落长河,星垂江滩,鹭起苇荡……在被称作“东海瀛洲,长江门户”的上海市崇明区,旖旎的自然风光随处可见。而天然美景之外,正如崇明籍作家赵丽宏所写的一样,“新的美好又在人们的手中悄悄地创造出来。”

  “白墙灰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暮春时节,穿梭在崇明的乡村之间,映入眼帘的是极具江南韵味的民居、花草树木精心装点的农家院落、干净整洁的村道和清澈通畅的河沟。

  眼前的一切是何时发生的?

  在72岁的港西镇北双村村民邱金香眼里,它可以追溯到2014年,那时村里开始清理每家每户房屋之间的运粮河,河沟逐渐畅通清朗起来;86岁的庙镇永乐村二组村民汤汉囝,则是从2017年该村开始试点的小粪坑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处理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切实改善;而让三星镇新安村村民沈菊萍格外感慨的是,崇明自2019年下半年开展的“迎花博、治五棚”专项整治,对村容村貌的极大改善提升。

  近年来,上海市崇明区始终坚持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全域推进整治,擦亮示范村的美丽底色。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治理、管网铺设、厕所改造提升,到“小三园”建设,“迎花博、治五棚”行动,“花村花宅”打造,凭一系列“组合拳”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并借助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将于今年5月21日在崇明举办的东风,积极创建一批“有颜值、有品质”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治污水——臭水沟“活”了“清”了

  由长江泥沙堆积而成的崇明岛上有着庞大繁杂的水系,岛上农宅多依水而建,并在建房时就在房屋周围挖出沟渠,由此诞生了当地特色民居建筑:四汀宅沟。

  北双村村民也管这种分布在村庄周遭的宅沟叫运粮河。“过去,我们住在运粮河边上,站在桥上,朝东望,朝西望,什么都看不见。水草垃圾阻塞了河水,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里,一到夏天,河水臭烘烘,蚊虫到处滋生。”邱金香回忆道。

  沈菊萍所在的新安村过去也有一样的困扰。她说:“村民经常会往明沟里乱扔垃圾,尤其是碰上那种旁边没有人家的断头沟,特别容易发臭。”

  如何解决宅沟变臭水沟的问题?近年来,崇明一手“连、通、畅、活”河网水系,一手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让宅沟“活”了起来、“清”了起来。

  “以我们永乐村为例,村里2条主干道、12条24段的明沟过去都是断头沟,通过水系提升,我们把村里的断头明沟全部打通了。”永乐村第一书记王正刚介绍说。同时,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带头清理宅沟旁的杂草垃圾,号召村民爱护河道环境。

  为从根本上避免生活污水污染宅沟,各村还引进了“多阶厌氧好氧净化槽”污水处理系统。

  在新安村的一处净化槽出水口前,记者看到排放到宅沟的水清亮澄澈,闻起来也无异味。新安村党支部副书记高新华介绍道:“2017年新安村在全区率先引进这套污水净化设备,村民家中的厨房及厕所用水汇聚到一处,经净化槽处理后,排出来的水质能够达到一级标准,就跟自来水一样。一套设备可以由二户或三户人家共用,平均每户费用2万元左右,均由政府承担。”

  据了解,目前崇明区已完成23.2万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邱金香说:“整治前后的变化太大了!现在村里的运粮河都成了美丽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近年来,崇明农村人居环境也因为垃圾分类而有了质的飞跃。而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则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勤宣传、巧动员、强监督”。

  “2017年,我们刚开始宣传的时候,说实话压力是蛮大的,难度也很大。农户不配合,老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了,起初他们分不清楚什么是干垃圾、湿垃圾。”北双村第一书记宋海涛说,“我们就挨家挨户不厌其烦地入户宣传,通过村里5个垃圾收集员每天面对面地检查村民的垃圾,不断强化他们垃圾分类的习惯。”

  垃圾分类,关键是养成好习惯。永乐村制定村规民约,每天上午七点和下午四点,收集员定时到村民家中收集垃圾,并以党员干部引领,生产队长、党小组长、村民代表带头做好垃圾分类。“我们动了很多脑筋,还发动老党员拿着小喇叭家家户户去发放告知书。”王正刚说。

  在新安村,每户人家门前都会摆放干垃圾、湿垃圾两个垃圾桶。村里的垃圾收集员每天会根据垃圾分类情况给农户打分,每天公示积分,每季度村民可凭积分兑换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对分类不好的农户,村委会工作人员和垃圾分类志愿者会上门进行分类指导或者教育。对多次指导依然不改的农户,我们会邀请镇城管中队上门进行警示教育或者罚款。”高新华说。

  在宋海涛看来,垃圾分类是真正的‘里子’工程。“垃圾分类以后,末端处理会更方便,也有助于增强村民的回收意识,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据他介绍,三年下来,垃圾分类已成为农民的自觉习惯。

  治“五棚”——房前屋后整洁了

  鸡鸭猪羊的养殖棚、堆放木柴的柴棚、收集粪肥的坑棚、看守田地的看护棚、临时搭建堆杂物的窝棚,在崇明农村,这“五棚”曾随处可见。破破烂烂的“五棚”似村庄面容上的疤痕,当习惯了“粪肥露天堆、鸡鸭满地跑”的村民听说区里要整治“五棚”,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以为然,认为农村脏一些、臭一些、乱一些是在所难免的。

  借助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举办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的契机,2019年底,崇明区政府决心啃下“五棚”整治这块硬骨头,营造更为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当“迎花博、治五棚”专项行动刚开始在新安村开展时,退休村干部沈菊平就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难度。她说:“棚子都是村民自己造的,你要拆他的东西,他肯定不愿意。一般来说,我们要去三到四趟,甚至八九上十趟,反复跟他们做工作。通过我们的解释后,村民也渐渐理解了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建设国际生态岛,这对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对子子孙孙都有好处。”

  王正刚在永乐村推进这项行动时,也常跟村民讲,“农村养点鸡鸭很正常,但你不能乱搭棚子。把过去乱七八糟的棚子拆掉,在合适的地点弄得规整一点、范围小一点,把宅前屋后整理干净,自己看着也高兴。”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自然离不开农民的主动参与。

  “我们北双村很多环境整治问题都是村民自己在做,一共有垃圾收集、河道管理、绿化维护三支队伍,共20多人。通过提倡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农民的参与意识在提升,老百姓自己有意愿了,工作就好推进了。”宋海涛说。

  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王树人告诉记者,“迎花博、治五棚”行动开展以来,崇明已完成全区269个行政村的“五棚”整治,8.1万个农户拆除了自家房前屋后的旧棚子,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

  建“花村花宅”——村庄变花园

  跟着汤汉囝去到他位于永乐村二组的“汤家小院”,可以看到院外路边裸露的土地上都种满了鲜花,干、湿两个垃圾桶整齐地摆在院门旁,院墙上画着吸睛的墙绘,院内不但设有喝茶休闲的桌椅,还专门开辟出一块规整的小菜园,极具农家特色。

  说起永乐村,汤汉囝满是骄傲,他说:“我们永乐村以前很穷,被叫做‘讨饭村’,谁能想到我们‘讨饭村’的家家户户有一天能变得这么漂亮,像住在花园里!”

  不只永乐村,近年来,崇明的各个乡村都在通过打造和谐的村庄风貌、建设“小三园”“花村花宅”来营造诗情画意的人居环境。

  在北双村,记者一路走过,这是“沈家菜园”,那是“王家果园”,村民的房屋被宅前屋后精致的花园、果园、菜园环绕着。

  “‘小三园’不但美化环境,其中的小果园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前期会提供种子种苗给村民,并指导他们从种植起就把‘小三园’设计得规整美观,村民渐渐就能明白这么做的好处在哪儿了。”宋海涛说,“今年,我们还开展了‘花村花宅’建设,就是在村庄道路沿线和宅边裸露的土地都种上花。花种的成本很低,但花开后对村庄风貌提升的效果非常明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不仅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更要让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北双村、永乐村、新安村凭借“高颜值”,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纷至沓来的游客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