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 串起乡村地方坐标文化特产
村路有了名 特产更有名
曾经,广州市南沙区的乡村存在部分地方有路无名、有名无标的情况,因此面临乡村品牌传播难,外人进来找不到地方的窘况。
在南沙区开展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的一年多时间里,广州找到了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的小切口。通过乡村地名命名设标、地名采集上图、特色资源宣传推广和地名信息服务应用等工作,南沙一百二十八条村采集到了近五千条地名信息,串起了南沙乡村一个个地方的坐标、文化、特产。于是,快递通到家门口,地方特产“火了”,而外人亦循图纷至沓来。如今,广州全面总结和推广南沙区试点工作经验,在全市范围开展“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助力绿美乡村建设”专项行动,以地名为小切口,助力广州乡村全面振兴。
南沙的乡村地名服务示意牌
点亮地名,快递送到家门口
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北部的大稳村是典型的沙田水乡,从南沙大道拐入市南路,通过稳发路,便能看到村里郁郁葱葱的果园农田,而显眼处,立着大稳村的乡村地名服务示意牌,一个村子的地名信息一览无遗。扫描牌子上的二维码,周边“打卡点”立马显现在手机屏幕上。
扫描二维码后,会出现地名“攻略”。
“过去,村里的路只有村民知道,没有命名及设标,经常让人找不到位置,所以生活中还是存在一些不方便,像拿快递,得去集中快递点拿。”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过去一年多里,村里的大小道路都有了名字和路牌,农家乐、快递点、养殖基地等都可以在地图上搜到,村民打网约车能直接定位到家,游客导航出游更加方便,快递小哥也能实现精准投递了,网购的东西都能送到家门口。
“为了充分掌握当地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的情况,南沙民政部门发动了志愿者、村居工作人员,还有社工一起走进各村进行逐一排查,同时优化采集上图的办理流程,一个地名路标只需要3到5天就可以采集完成并上图。”南沙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彼时,南沙区将乡村地名分为6大类53小类,发动相关职能部门、基层一线力量进行实地摸排,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征集地名故事、地名信息,共采集到地名信息4450条。在此基础上,分类建档、分类处理,对“有名无标”的道路,规范设置了3835个路牌、巷牌、门牌;对“有路无名”的进行筛选、比对,新增道路(街巷)命名1589条,而给乡村带来最直观的体验就是,生活和生产更方便了。
有了完整的地名信息,一方面让人们提起一个地方便能立即想到一段文化和特色,另一方面也方便了人们按图索骥“找上门”。上述工作人员透露,在采集地名信息的基础上,南沙区推出了包括乡镇特色旅游图、乡村文化示意图以及红色印记旅游图在内的“南乡畅游”系列成果,一图在手,也让更多的乡村兴趣点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其中,乡镇特色旅游图便收集了镇街的地方特色,制作了《跟着地名游南沙》系列。
唱响地名,农产品“走出去”
当地名“亮起来”,当地特色农产品也借着地名“走出去”了。
沙田是珠江三角洲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广东地方特色的土地利用方式,见证了南沙从岛丘错落的浅海湾逐步演变成为物产富饶的三角洲的全过程,同时,给这片土地塑造了浓厚的农业历史底蕴,衍生了丰富的特色产品。
记者在南沙区走访,问起当地有什么特色农产品时,不少南沙本地人如数家珍——水稻、莲藕、甜玉米……“数也数不完,每一个农产品背后都有故事,都足以惊艳大家,有的还曾是贡品”。
但当地人叫得熟,不等于外人也知道。有南沙当地人告诉记者,“地名能把一个农产品的特色信息全带出来,要让名优特产走出去,需要的正是地名招牌。”南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南沙区民政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以“地名+”形式提升农产品知名度,通过线上直播带货、亲子助农体验等方式广泛讲述“地名+农产品”故事。
如今大家说到莲藕直接想到新垦的莲藕——这是南沙区首个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说到甜玉米,直接想到横沥和当地种植的超甜系列……正因地方农产品加上地名的“翅膀”,才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此外,记者了解到,南沙已推出15期村居介绍短片及27期地名宣传视频,推出“南乡标志”“南乡名录”系列成果。其中,“南乡标志”设置范围覆盖全区6个镇3个街道,内容涵盖人文、经济及自然概况,对地名故事及旅游特色等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拓展香云纱、疍家婚俗等非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
对话
让乡村地名在广州“活”起来
问:广州目前在乡村地名方面正开展哪些工作?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如今,不仅是南沙在点亮乡村地名。每一个乡村会有每一个乡村的特色,而地名所承载的东西也不尽相同。目前广州已在全市范围开展“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助力绿美乡村建设”专项行动,全面总结和推广南沙区试点工作经验。如今,不少地方正兴起全方位的乡村地名“查缺补漏”,让有路无名、有名无标的路通通“找到自己的名字”,而民政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畅通地名申报机制,使申报地名又快又准,并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地名文化,助力乡村发展。
问: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将如何助力乡村?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地名作为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生产生活的基础信息。一方面,地名可以提升生活生产的便捷度,同时塑造地方品牌,同时,也可以助力文化传承。我们在走访中看到,比如广州市增城区瓜岭村是著名的侨乡,承载了许多华侨故事和文化,有的承载文化含义的巷子,有个约定俗成的名字,背后有一副对联解释其韵味;在黄埔区深井村,那里自古文风鼎盛,明清朝共有七人中进士,前人为一巷子取名进仕巷。实际上,这些名字都还没有申报地名,后面会通过正式申报,让巷子的名字及其韵味更好传承下来。像这样的村子其实还有很多地名等待被激活,而接下来,我们将在黄埔区麦村村、花都区竹洞村等全市多个乡村,以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标注为牵引,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与红色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