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严守“耕地线” 护好“饭碗田”
粮安天下,地为根本。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白云区城市建设高速发展,承载了大量国家、省、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既要守红线,又要谋发展。如何守住耕地红线,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白云区给出的答案是:多措并举构筑资源安全严密防线,答好新时代耕地保护“问卷”。
守牢底线保资源,统筹兼顾保发展
国家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守护绿水青山成为重中之重,刚性约束不可或缺。
白云区坚持科学规划,聚焦发展实际,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全面摸清耕地家底,基于全区用地现状及发展诉求,高质量完成了“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划定成果已于2022年10月获批启用,更好统筹发展用地需求与耕地特殊保护。
重大建设项目如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该局即进行全域统筹谋划、严格审查监管,做到100%等质等量补划,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有优化。以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及安置区项目为例,作为白云历史上征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在其选址和报批过程中,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主动服务、提前介入,协助相关部门开展选址及节地评价论证,引导尽量少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此外,白云区还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原则,综合运用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永久基本农田经济补偿等多重政策,通过高标准整理工作形成高质量耕地,高效率完成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及安置区项目的永久基本农田补划任务,既推进项目顺利建设,也牢牢守住了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安全防线。
土地整合焕新机,保量提质增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白云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一手抓“保量”,一手抓“提质”,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在人和镇秀水村,碎片化耕地被改造为142亩的连片水田,打造成水稻公园,成为“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区。这是白云区在全省范围内首创的耕地保护模式。
在全区的共同努力下,白云区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形成了“规划-利用-修复-保护”管控模式,在全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中,耕地保护子项连续9年被评为优秀;2019年、2020年、2021年度,白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在全市均排名前列,获得市政府通报表扬。
2022年,白云区主动谋划4个垦造水田项目,生成967亩水田指标,成为全市第二个全面完成水田指标入库的区;成功验收19宗临时用地复垦,验收面积达42公顷;牵头区内各单位以及“四街两镇”,全力高效推进8.9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3年,白云区将更进一步筑牢耕地安全防线,制定耕地恢复三年行动计划,引导耕地集中连片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将恢复的成片连片耕地作为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的潜力空间,整合中心城区、重点开发区域周边的碎片耕地开发再利用,推动建设用地连片开发、集约利用,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违法用地“零容忍”,坚决守好“饭碗田”
近年不断出台的政策法规彰显了国家守护耕地硬底线的决心,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好“饭碗田”。
白云区对违法用地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依托“天、空、地、人、网”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坚持“源头严防、过程监管、后果严惩”,严格落实自然资源部“月清、季核、年度评估”的工作要求,将“零容忍”贯彻到底。2022年白云区动态巡查时长超3.4万小时、巡查总里程超21万公里,查处违法用地案件共80宗,实现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
在高压打击态势下,白云区2022年继续保持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零新增”,区以下违法用地“零占耕”,并实现了存量违法用地整治面积全市第一,为地方发展守住万亩绿色空间。
在守好“饭碗田”的同时,白云区充分考虑基层村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民住宅用地的合理需求,2022年共核定留用地指标1187亩,积极推动7宗办理用地报批的村经济发展留用地项目全部取得用地批复。今年初,白云区首宗村民住宅项目用地获批复,实现合法合规报建。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云区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零容忍”严态度和“长牙齿”硬措施守住的不仅是耕地红线,亦守住了白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今年,在高质量发展的竞赛中,白云区将继续以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筑牢耕地安全防线,继续保持对违法用地刚性执法、铁腕整治的高压态势,围绕“遏增减存、创新机制、合力攻艰”开展土地执法,抓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整治,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
人和镇秀水村将碎片化耕地改造为连片的水稻公园。(资料图片)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