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调研行|广州:塑造新动能 打造都市现代农业新样板
2023年中央聚焦乡村振兴主题,首次将“农业强国”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出重农强农强烈信号。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的村域(农村)面积达58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8%,农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意义日益凸显。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5.3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2%。但广州似乎并不满意这个成绩。
6月25日,广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要实现上述目标,广州要如何写好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如何在打造岭南特色精品农业过程中展现大作为?如何塑造现代农业农村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在全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表率?这成为提出“二次创业”以求变图强的广州,在树立都市现代农业的新样板、助力讲好经济第一大省“农业经”的必答卷。
科技攻关 “穗字种业”筑牢农产品供应底线
香味浓烈的绿色迷迭香、蓬勃生长的胡椒薄荷、在盆栽中长出小果实的草莓辣椒……大小和形态各异的阳台蔬菜种植在花盆中,这是广州市南沙区“城市小菜园”的一角。
城市小菜园指的是城市空地、机关单位或小区里的小菜园,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模式。“居民楼里也能种茄子,不需要投入过多技术和成本,像养花一样。”广州市农业科学院南沙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
城市小菜园的兴起,得益于广东种业的复兴。在近期举行的第25届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上,共有1220个蔬菜新品种在该基地对外展示:成本更低的水稻、味道更甜的西瓜等新品种也孕育在一片片良田里。据了解,广州已展示推广3.3万个蔬菜优良品种,服务2000余家国内外种企、农企。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继续将优良品种普及至更多的种企与农民,有效补充地区优质农作物供给,强化服务乡村振兴的要素保障。”
第25届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
为了加大农业“芯片”领域的科技攻关,解放更多生产力,将“穗字种业”振兴落到实处,近年来,广州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种业振兴,让土地生长出新的价值。截至目前,广州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3.85%,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77%,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
这些“穗”字号特色新品种,是对这些数据的生动诠释:成功培育荔枝和龙眼杂交新品种“石紫脆蜜”;水稻矮化和菜心、甘薯、甜玉米、花生、黄羽鸡等育种水平国内领先;自主培育的玉田3号、5号等26个菜心品种占全国审定数(30个)87%,推广面积在200万公顷以上,成为全国栽培菜心品种的主要源头;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掌花卉新品种达44个;海兴农集团选育的“海兴农2号”还破解了凡纳滨对虾苗(即“南美白对虾”)“卡脖子”难题。
守正创新 数字化转型助力农企降本增效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主动创新生产方式,推动特色产业生产链条降本增效。
南沙诚一水产养殖公司为解决“用工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的问题,采用3级养殖模式,实现“鱼花-鱼苗-鱼种-成鱼”各阶段全过程把控,降低养殖成本与风险;并打造“机械化、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改变传统水产养殖低效落后、安全无保障的现状。
“引入数字渔业技术与模式后,公司年节约电费50万元,年节约饲料成本350万元,节省70%人工。”据介绍,目前该公司现已建立了12000亩数字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实现了生产全程自动化作业和全场集成管理,为广州“海洋牧场”建设注入科创基因。
艾米稻香小镇数字农田系统
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传统农业改变了模样:“无人化”农业正逐步改变看天浇水、靠经验施肥的几千年传统耕作模式。数字转型成为解决农业“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战略一招,也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
在广州,数字化赋能种植业,为粮食稳产保供筑牢基底。位于从化区的艾米稻香小镇生态环境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城,连片稻田宛如山坳里的世外桃源,是观赏四季稻田美景、感受自然生态与万物生长的美丽田园。小镇负责人向记者展示5G数字农田系统,病情监测、种植环境、气象预警……事关产量的关键数据集合在一块小小的显示屏里,实时监控农田状态,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品牌强农 壮大“粤字号”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2020年4月23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指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
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主体,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广州精心培育一批“领头羊”农业企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涉农营业总收入达254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在省内外吸纳从业人员14.2万人,带动省内外农户193.5万户,户均增收约6100元。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有15家、170家、365家,国家级、省级数量均居全省各市第一。
记者了解到,广州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组织果农开展荔枝种植技术培训,通过高接换种将3.5万亩槐枝改良为丰产、晚熟的荔枝新品种井岗红糯,亩产效益可达到3万元以上,比品种改良前每亩增收2.5万元。
“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土地流转、吸收就业、订单收购、技术指导培训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该局将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对农业企业承担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菜篮子”工程等建设项目,按“以奖代补”方式最高给予项目总投资45%的补助;实施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每年可最高申请贴息200万元。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市22家企业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名单》,占全省上榜企业总数的1/3;其中,海大集团荣登全国水产企业20强榜首,钱大妈、海露集团入选全国农产品流通企业20强。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与广州市支持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的工作理念和实践密不可分。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先后出台《广州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广州市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若干措施》等文件,围绕绿色蔬菜、精品花卉、现代渔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推进体系,加强招商引资引智,支持龙头企业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集群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做优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链主”企业,做大一批联农带农紧密的区域性龙头企业。
聚力增收 融合产业促进乡村共同富裕
6月,正值荔枝盛产的好时节。2023年广州从化荔枝节启动仪式上,不仅有琳琅满目的荔枝品种,还有摆满展厅的周边产品;除了展示精深的加工产业链外,增收新玩法也遍地开花:2980元/年就可以定制一棵荔枝树、荔枝产业园“以树入股”带动效益、诸多企业签约帮卖……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引入高接种换种、绿色防控等科技手段,从化培育出不少备受市场青睐的“明星”荔枝品种。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斌峰介绍,流溪桂味、井岗红糯等特色荔枝品种,均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2022年从化区荔枝销售额超10亿元,其中出口金额超9000万元。
近年来,从化区政府通过打造智慧荔枝园、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创新“美荔定制”等营销模式,让小荔枝真正成为从化的“致富果”。
这是广州写好“穗农奔富”增收文章,推动特色产业兴旺、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在增城,当地建设增城丝苗米、仙进奉荔枝、迟菜心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53.7亿元,同比增长9.4%。
在花都,当地出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和农业农村改革8项举措,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
从化展示荔枝品种和周边产品
如今,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生态观光功能,独居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的新空间,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慢生活成为一种时尚。除了发展特色产业,发掘农耕文化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新业态,同样是广东省为广州都市现代农业描绘的蓝图。
“目前,已经有不少村民从城里搬回来住。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下,村里的交通和环境都大为改观,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文旅业态。村民用自己家的房子开民宿、餐饮店也能赚到钱。”一位村民向记者讲述着一个全新的头陂村。据了解,位于广州白云区的头陂村正推动“粤菜师傅+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结合传统文化、特色食材,研制多样化特色菜品,打造“太和烧鸡”等美食招牌。
记者在“白云深处·诗画帽峰”新乡村示范产业带采访时看到,一片片示范基地、民宿坐落在绿水青山间,其中由30余栋村民房组成的萤泉谷,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增加500余万元的收入;加之周边沿线67处农家乐,俨然成为周边村民增收和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起点、新名片。
坚持以集约高效、业态多样、共同富裕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满足城市农产品供应、生态环境美化、居民生活休闲等多重需要,广州用都市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广东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动能。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