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城乡“穗”正红——广东省广州市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观察
“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的美丽传说,赋予广东省广州市以“穗”的简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东省省会,广州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积累深厚。在现代建筑鳞次栉比的广州闹市区中,木棉掩映着一座红墙黄瓦、飞檐斗拱的古建筑——这里原为“番禺学宫”,是明清时期讲儒、祭孔之地。1926年,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举办,深入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培养大批农民干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珍藏的一面红旗格外夺目,上书“农为党本”四字,无论正读反读,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和农民之间最本质的关系。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广东全省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重要抓手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广州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农业价值、优化农村功能定位、有效保障农民福祉,力争实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目标?
随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不断深入,广州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调查研究作为突破口,一系列发展问题逐渐破题。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通表示:“近年来,广州抢抓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和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等重大机遇,坚持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重要抓手,一手牵起城市繁荣,一手拉动乡村振兴,在有力保障超大城市农产品供应基础上,通过发展集生产、加工、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特色农业产业,打牢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风起穗城,潮涌珠江。聚焦打造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目标定位,一条集约高效、业态多样、共同富裕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正在广州加速铺就。
端稳“城市饭碗”,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
2022年,广州市交出了一份稳产保供亮眼答卷: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4.82万亩,产量15.38万吨,分别同比增长2.2%和2%;蔬菜产量超400万吨,生猪出栏量、养殖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63.84万头、49.8万吨,市场供应平稳充裕。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近年来,农产品稳定供给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凸显。广州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多措并举为“食在广州”构建坚实支撑,托起广大市民“舌尖上的幸福”。
生产端,一株生菜的种植速度有多快?在广州市北部花都区的绿沃川高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蔬菜工厂,答案是每小时播种10万粒、移栽7000株,复种率比传统种植方法提高了约4倍。高新技术助力现代农业生产能力提升,是广州市端稳端牢“城市饭碗”的诀窍之一,以绿色、科技、优质为底色,广州市持续优化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积极引进农业院士专家团队和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一座座高效集约的“农业硅谷”在云山珠水间崛起。
从北往南,由山向海,广州市的“蓝色粮仓”同样一派生机。广州市依托399.92平方公里海域,一手抓稳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一手着力水产种业、智慧养殖等培优壮大,在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相关产业、支撑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建设方面唱响“海洋牧歌”。
此外,乘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东风,广州市推动农产品生产、物流配送、品牌建设等紧密连接,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保障体系,让农业生产更贴近市场。仍以生菜为例,活体带根存储配送,售价比普通生菜高出2倍左右仍供不应求。“都市消费者收入相对较高,也有更高的品质要求,我们的产品就要相应地匹配市场需求。”绿沃川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欢欢介绍。
花都区的农业实践,是广州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目前,以广州为枢纽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已系统构建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农产品生产体系、质量安全指标和溯源体系,畅通便利的流通服务体系,以及跨地区、跨部门协作机制。合作共建的地级以上城市达139个,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000多个、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在全国布局建设配送中心(分中心)20个。
产业“出新出彩”,农业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
驱车驶入广州从化区城郊街西和村,村道整洁、宽敞,道路两旁渐次分布着玫瑰园、樱花园、红掌示范基地、多肉植物基地等种植园区,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从1997年引进第一家花卉企业,20余年间,西和村以“花卉+”模式为先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集鲜花销售、品种研发、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的10亿元级花卉产业集群,打造成为从化区花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
西和村向东约30分钟车程,温泉镇南平村同样一派热闹的景象: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大家在山涧中游玩嬉闹,山谷里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南平村背靠凤凰山、坐拥凤溪水,森林覆盖率97%。以此为依托,村集体与广州市属国有企业合作盘活沉睡资源,通过发展荔枝定制销售、特色乡村旅游、乡村培训经济等多元业态,实现2022年村集体收入1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8万元,近3年回流就业创业村民超400人。
类似的乡村产业振兴成果在广州市不胜枚举。近年来,广州聚焦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丰富、创新人才聚集、消费需求旺盛等优势,以种养生产基地、田园风光、农耕体验、特色产业等资源为依托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宽城市居民体验田园生活、乡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乡村是国际大都市的稀缺资源和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核心城市和世界级城市的应有之义。”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适应城市消费需求,致力提高农业综合质量效益,高标准打造“穗”字种业、绿色蔬菜、优新水果、精品花卉、生态畜禽、现代渔业、休闲农业等7个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游学度假、休闲康养、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把本地独特、多样的农业资源转化为新型农业竞争力,提高中国式现代化农村吸引力。
推动“穗农奔富”,城乡融合新动能加速释放
“到了节假日,农场车水马龙,游客们会买走很多农产品。”面对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回访组,广州增城区学员莫丽贤介绍起情况时信心满满。这名“80后返乡农二代”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优质丝苗米和特色果蔬,通过农旅融合及电商销售等形式助推农产品销售,带动170名农民增收。
依托都市现代农业这一广阔舞台,像莫丽贤这样的新农人正汇聚成广州乡村振兴的强劲力量。能人带动下,广州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的空间日益拓宽。全市乘势而上,迅速部署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强化政策配套支持,打出了一套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联农带农“组合拳”:
——探索强镇兴村路径。广州制订全面推进强镇兴村17项硬措施,深入实施“千企兴千村”工程,建立镇(街)强弱结对互促等工作机制,推动市属国企联系北部相关镇(街)助力乡村振兴,引导965家企业与有帮扶需求村成功结对数量达1292条。
——实施“穗农奔富”行动。广州全面落实21项促进农民增收和18项促进集体经济增收政策措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5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8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
——强化联城带村功能。广州以18个镇街为试点,启动镇(街)全区域、全周期、全要素服务治理,先行先试超大城市镇(街)治理新模式。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建成岭南盆景、生态设计、数字文创等一批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
——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广州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试点为契机,持续释放乡村振兴制度红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4家。
“一系列举措,旨在打造人才、资金、管理等要素重新回流的乡村振兴‘融通池’,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广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增速居珠三角核心区第一;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万元,同比增长5.1%,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
奋楫天地阔,风好正扬帆。坚守“农为党本”初心使命,广州市正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牵引,着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断拓宽具有地方特色的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先行样本。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