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027号提案答复的函
市台盟: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发挥“农科硅谷”的支撑作用,推进特色种业协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技创新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提案》(第1027号)收悉。该提案对促进广州市种业创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单位进行深入研究办理,并与贵单位于7月12日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广州农业科研院校众多、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种业科研力量与机构布局,实现科研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繁推一体化商业育种体系。一是推动种业科企合作。鼓励按照“1个产业(项目)+1个科研团队+1家实力企业”的模式,推动科企深入合作,加强种质资源、科研人才和专利成果共享,瞄准市场需求培育新品种。近年来,我市已有39个科研团队与22家种业企业开展科企合作,共同培育了南美白对虾“海兴农3号”、黄羽肉鸡“岭南黄鸡5号配套系”、鲫鱼“穗丰鲫”等一批通过国家审定的新品种。二是支持种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离岗创业、在岗创业等方式,从事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并按照有关规定取得合法报酬和享有职称评定等权利,激发研发人员育种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加大种业企业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种业扶持政策,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引进培育种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设立全省唯一的广州市种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达4.25亿元,累计投资种业企业项目13个,投资金额达3.84亿元。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其中种业企业基础设施项目按总投资45%给予补助;种业企业贷款贴息补助限额提高至200万元;设立种业科技创新专项,每年安排市财政资金近2000万元,支持科企团队开展优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近年来,我市成功引进和培育广东海兴农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打造我市种业振兴骨干力量。
二、共建共享信息平台,做强农业特色产业
坚持科技赋能,加快种质资源共享服务,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农业增长新动能,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做强做大。一是加强种业科研成果转化孵化。依托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湾区种质数字港、农业农村部华南现代生物种业公共研发中心等平台,汇聚全省的农业种质资源、农技专家、高精尖仪器设备等要素资源,围绕育种材料、育种技术、新品种权等种业科技成果,面向全省提供科研成果征集、评估、展示、孵化、交易等全流程服务,促进种业科研成果更快转化。其中,湾区种质数字港发挥其“国字号”政府平台的优势,打破科研体制壁垒,支持科研人员掌握的种质资源进行共享和技术融通,逐步解决低水平重复投入等问题。二是加强种质资源共建共享和开放利用。依托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鉴评利用共享平台等,在穗建立公益性种质资源综合信息共享展示平台,汇聚全省的核心种质和关联种质资源,建立表型数据库与基因型数据库,依法向社会免费开放种质资源信息和提供服务。目前全市储存资源信息数据超过7万条,每年向个人、种业企业、科研机构等提供各类种质资源超千份。
三、探索贸易服务模式,加强品牌宣传力度
近年来,我市通过发挥千年商都优势,不断做大做强种业贸易,加大“穗字种业”品牌推广力度,大力宣传种质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一是打造种业交易枢纽区。发挥广州成熟的物流体系优势,结合种业产业发展规律,分别在天河、白云、花都区构建农作物、家禽、水产种子种苗交易聚集区,形成省内种业聚集中心和华南地区重要种子种苗集散地。二是开展数字化品牌建设培训。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新型种业贸易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我市多层次举办电商促销活动,吸引帮助大批农业品种参与活动,快速提升产品销量,放大品牌宣传效果;针对种业等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开展从业人员数字化培训,并开创性设立广州电商云课堂,在线讲解线上店铺开通、店铺运营、包装及物流实操等知识,培训人次达38.3万次。三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举办各类种业博览会、展示会等宣传交流活动,大力宣传我市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成效,提升“穗字种业”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目前,我市已成功举办了4届中国水产种业大会、22届广东种业大会、27届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等大型种业展示交流活动,每年示范推广国内外良种5000个以上,全面展示我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进展和取得的成效。
四、推动种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合发展
印发《广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2—2024年)》,遵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部署,将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种质资源有效融合,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一是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开展为期3年的广州特色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印发7类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配合省开展普查资源数据复核、完善和资源性能测定等工作,发现并收集一批珍稀、优异、濒危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加快摸清资源家底,促进地方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为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完成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成立全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和质量控制方案,组织建立普查队伍、举办培训班,建立每月调度制度,抓好质量控制复核。目前,已全面完成普查工作,基本掌握我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发生种类、数量和范围等情况,为全力遏制和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控。完善重大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网点,扩大监测对象和作物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及时发布病虫预警信息;加强植物检疫监管,健全重大植物疫情应急防控机制,提升系统综合治理能力;严格实施相关植物和植物产品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落实源头监管措施。四是建立智能特色种业科普平台。依托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种业展览、科普教育、科技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种业科普展馆,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了种业的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成果、种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华南国家植物园依托植物专类园区传播生物多样性知识,年均接待游客约16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超20万人次。我市通过积极开展种业科普讲座、科普实验、科普展览等活动,提高市民群众的种业科学素养,促进种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全民保护农业种质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和意识。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强化种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动科研院校的种质资源、人才队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培育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加大和稳定种业创新投入,鼓励涉农龙头企业投身种业发展,按照产业化创新模式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加快形成广州特色种业研发创新体系。
(二)加快共建共享信息平台建设。依托省、市种质资源综合信息平台,加强种质资源信息共享、交流、服务。推动湾区种质数字港等平台开展种质资源、技术交流交易,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
(三)推动线上线下种业贸易模式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各项政策优势,整合多方资源,持续通过电商赋能助力种业贸易。进一步推动种子种苗交易枢纽区建设,推动种业交易市场化、多元化、规范化发展,培育广州种业交易新业态。
(四)推动种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发展。发挥广州生态资源禀赋,持续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评和创制工作,构建完善我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促进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入实施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推动形成特色种业协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技创新和经济效益双赢局面。
感谢贵单位对我市现代种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8月23日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