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077号提案答复的函
穗农函〔2024〕310号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077号提案答复的函
李建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科技助力单产提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2077号)收悉。提案中提出的工作意见建议,对推动我市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我局会同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经综合相关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提案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
我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不断夯实农业单产提升的生产基础。全市耕地宜机化水平、耕地质量、农作物产量等显著提升,耕地质量等级从3.4等提升至2.97等(耕地质量等级从1到10,数值越小等级越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7.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1%;项目区内粮食平均增收40公斤/亩,油、糖、蔬菜等其他农作物平均增收60公斤/亩。
(一)规划引领建标准,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摸清全市农田基础设施基本情况,衔接国家、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制定《广州市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充分考虑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障碍因素,提出农田建设的重点和主要措施,因地制宜提出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建设标准。充分考虑各级财政资金承受能力,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低于4000元/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不低于7500元/亩的投资标准,高于国家、省的标准。率先在全省出台《广州市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办法》《广州市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经费编制指引及实用指南》,明确各方管护责任、管护内容、管护经费来源以及监督考核方式,确定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设施2大类10小类42种主要设施为管护内容,为管护预算编制提供有效指引。
(二)化零为整促整合,建设规模连片宜机农田。整合零碎耕地资源,推动“小田并大田”,破解耕地“碎片化”难题,提高宜机化、集约化水平。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印发《广州市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若干措施》,系统提出6方面20条扶持措施,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对承包土地连片流转100亩以上,且流转合同期限在5年以上的,市级财政给予转出承包地农户100元/亩的补助,以补贴带动规模化流转。加大项目整合力度,以高标准农田创新示范建设推动整合耕地,实施“小田并大田”,推动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
(三)分类施策提质量,建设生态友好绿色农田。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把耕地质量建设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粮食安全考核和耕地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压实各方责任。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药一体化等减量施肥技术,明确年度任务指标,科学培肥地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农药减量增效等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布设农田排水缓冲带、生态沟渠等工程,形成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和田园生态景观改善为一体的绿色农田。2023全年市推广应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措施面积合计45.1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5.13万亩,覆盖率100%。
二、关于加强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化应用的建议
我市大力推进智能农机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促进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大幅提高农业作业效率,带动农业提质增效。
(一)加大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攻关力度。2024年,印发《广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3年版)》,将无人机自主巡视系统等产品纳入目录,进一步支持我市无人机植保领域的产品创新;近年来,投入财政资金累计近3000万元,用于支持“基于自主几何内核的机器人设计仿真系统研发与应用”“基于5G云控平台的荔枝及圣女果智能采摘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示范”等项目的研发,涌现出广州数控、明珞智能、瑞松科技、国机智能、赛特智能等一大批机器人企业。其中,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农业无人机”产品成功获评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二)加强农业装备全产业链平台开发建设。以装备产业化、农业智慧化为发展目标,重点建设现代农业装备与服务产业园,聚焦现代轻型智能农业装备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人才培养、品牌培育等全产业链平台建设,引进罗锡文院士领衔的华南农业大学黄埔创新研究院、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实施主体入驻,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开展现代农业装备研发中心、试制中心及优鱼(广州)智慧渔业等18个优质项目,实施主体年营收近8亿元,累计研发/联合开发农机自驾仪、水稻精量穴直播机、智慧渔业管理平台等装备及软件平台超15项,获省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广东省工业设计大赛银奖1项,累计申报发明和实用型专利、软著超20项。
(三)加快推进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化应用。通过智能农机研发和对传统农机的智能化改造,实现了耕、种、管、收等环节的高效率作业,如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应用“无人化智慧农场管理模式”开发的极飞超级农场,通过部署物联、农用无人飞机、遥感无人机、装备农机自驾仪的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等设备,实现了全过程的智能农机管理、AI识别指导,实现“无人化”情况下的精准、高效作业。增城仙进奉荔枝产业园、从化荔枝产业园建设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引入智能农业现代化系统;华南农业大学邹湘军教授团队开发水果采摘机器人,可开展荔枝、番石榴、番茄、菠萝的自动无人化采摘;从化区荔枝产业园和增城区仙进奉、迟菜心、丝苗米等产业园均配备无人化病虫害监测设备,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数据采集、汇报、传输、管控、发布、预警全过程智能化;大吉沙岛智慧农场通过开展无人机撒播、机械直播和旱地直播技术应用等示范推广,突破了农业机械导航及自动作业技术,利用北斗卫星信号操控,实现横向位置误差不超5厘米,纵向位置误差不超过10厘米的精准收割,其相关产业化应用入选了广东省首批应用场景机会清单。
三、关于打造品牌化特色产品、提高农产品效益的建议
我市注重培育当地品牌化特色产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产品效益、竞争力。
(一)打响“粤字号”招牌。近年来,我局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粤字号”农业品牌示范基地遴选、农业品牌精品培育、“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申报、“粤字号”系列品牌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等工作,持续筛选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广州荔枝)1个、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8个、“粤字号”农业品牌示范基地16家;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品牌计划(增城荔枝)1个、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个(“勤家园”香蕉、“广垦茶油”茶油),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8个及农产品品牌344个,农产品品牌数量居全省第一。
(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广州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动员和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提高企业在同类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已有增城仙进奉荔枝、北园绿荔枝、荔枝蜜、增城丝苗米、增城迟菜心、勤家园佳丽蕉、龙岗黄皮、阳光玫瑰葡萄、鲫鱼、南方特色蔬菜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截至2023年底,全市新增绿色食品企业18家,企业数达到61家;新增产品35个,产品数达到121个,比2022年同期增长36%,产品数量从全省第三跃升至第一。其中,我市绿色食品认证面积4.97万亩,年产量4.76万吨,年产值达6.43亿元。
四、关于加强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的建议
我市高度重视“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有活力的乡村人才队伍。
(一)做好顶层设计。率先在全省印发《广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2021—2025年)》,明确培育目标任务和举措。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有37家单位获评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7家单位获评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示范基地,累计培养高素质农民(含新型职业农民)超1.3万人。
(二)优化课程设置。以满足市场和培训对象的需求为导向,设置了农产品电商化运营管理、农产品品牌营销推广、农村电商平台网店运营等“接地气”的培训课程,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山智农APP搭建“空中课堂”,组织实地观摩实操培训,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了一批有专业特色的乡村人才。
(三)加大支持力度。在“十三五”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启动实施“十四五”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行动。市级财政投入从2021年起每年增至720万元,是“十三五”期间年投入的两倍。同时,补助标准实现两“提高”,经营管理型培训人均补助由3000元提高至6500元,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培训人均补助由1000元提高至2500元。
五、关于构建强有力农业科技支撑的建议
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5%,农业科技助力单产提升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提升。
(一)优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布局。印发《广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专章部署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强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和转化,全面促进智慧农业协调发展。探索和完善农业科技机制,制定《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从化区人民政府-华南农业大学共建方案》,推进“双组长、双院长、双团队”运行机制,探索科技支撑引领县(区)域乡村全面振兴可推广、可借鉴的“华农-从化模式”。强化相关科技资金扶持,印发《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各有关区获批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补助,其中科技研发和信息支撑是其中一个重要支持方向。2022年、2023年市本级财政分别投入3.05亿元、0.8亿元,支持我市2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强作物种业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扶持,市财政每年投入1200多万元开展水稻、蔬菜、花卉和水果等种业科技创新工作,选育出一批特色优势新品种,研发出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二)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农作物良种培育、新型肥药、农业物联网和装备智能化等12个领域,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农业共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2023-2024年,累计支持农业科技项目总数364项。通过科研攻关,突破了一批现代农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省农科院龙眼退糖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阐明了龙眼果肉退糖原因,为农业生产中缓解龙眼退糖、延长采摘时间提供理论依据,让调整龙眼产期、实现错峰上市变成了可能,提高了产品收益。华南理工大学研究构建新型增碳反应体系,实现芳香醛一步制备芳香酮类化学品,提高了农林生物质资源利用效率。启动实施广州荔枝保鲜技术重大技术攻关专项,从源头上提升荔枝耐贮性,延长荔枝果品上市期,实现突破荔枝现有保鲜期,达到常温货架保鲜8天以上,低温物流贮运期40天以上,解决荔枝出口技术瓶颈,助推广州荔枝“全球享”。
(三)搭建科技供需对接平台。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需求对接平台,入驻平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等超100家,建设广州农业经营主体科技需求库,征集技术需求809项,征集发布待转化农业科技成果400项。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举办农业招商引资引智暨与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与省农科院签署全面深化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市院协同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与人才培育的纽带。着力打造种业成果展示推广、交流交易平台,推动种业科研成果交易与转化。目前,在广州已成功举办四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21届广东种业大会(博览会)和27届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每年示范推广良种5000个以上,成为国内种业示范推广和品牌展示最具影响力的地区之一。
(四)实施农技推广服务。一是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建成市、区、镇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其中,市级分设农技推广和农机推广机构,7个涉农区建有9个区级农技推广机构和35个镇街级农技服务综合机构,基本实现涉农镇街“一镇(街)一机构”,南沙区东涌镇农业农村技术服务中心荣获“全国五星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称号(广东省唯一)。二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市累计设立1850个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基地,推动一批优质品种技术转化应用,助力农业品牌精品培育,累计示范应用面积达50.53万亩,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三是开展农技“轻骑兵”乡村行。建立以公益性农技队伍为主导,科研院所、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服务“轻骑兵”队伍,聚焦农业生产痛点、难点、堵点,2023年累计出动“轻骑兵”技术人员9927人次,服务经营主体5182家次。四是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举办首届广州农村科技特派员大赛,遴选出50名广州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鼓励超过4100名农村科技特派员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赴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活动。目前,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已累计开展各类科技下乡服务2515次,推广成果(品种、技术)1661个/次,开发新产品、形成新工艺或技术259个,建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2528个,示范面积超3万亩。
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8月15日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