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2117号建议答复的函
穗农函〔2023〕218号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2117号建议答复的函
李志斐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湾区“年鱼经济” 助力渔业产业兴旺的建议》(第20232117号)建议收悉。我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及南沙、番禺、花都区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研究办理,并与您在3月16至17日进行了南沙青蟹、从化流溪娟鱼、增江大刺鳅、花都脆鲷、番禺优鲜等广州水产品牌创建座谈,3至5月多次电话交流广州水产品品牌建设思路和工作进展。经综合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及南沙、花都、番禺区人民政府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2022年底,由广东提出的“年鱼经济”成为水产界的热词。“年鱼”概念的提出,丰富了水产品的内涵与外延,与传统习俗相呼应,同时迎合新消费潮流,为预制菜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广州市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广州积极开展“健康年鱼、科技年鱼、产业年鱼、历史年鱼、市场年鱼、品牌年鱼、先锋年鱼、文化年鱼、服务年鱼”建设,大力培育“羊城鱼鲜”,为“年鱼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夯实健康年鱼,打造广州渔业发展“新样板”
2022年,广州市水产品总产量49.8万吨,自给率超过90%;渔业产值129.5亿元,同比增长3.8%,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5%,为广州农业两个超百亿产值的产业之一。深入实施水产养殖“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健全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病害防控体系,加强渔业投入品管理,持续推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完善水产品质量监管和追溯。全面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实施20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三年行动,筑牢广州渔业“基本盘”。夯实健康年鱼,为全省现代渔业绿色发展打造广州“样板”。
(二)创新科技年鱼,重塑广州渔业科技“新内核”
引进刘少军院士工作站,实施大宗淡水鱼种业科技攻关;建设华南渔业研究院,大力培养水产养殖人才;依托水产技术服务“轻骑兵”,高效转化推广养殖技术。完善育繁推一体化良种繁育体系,建成“1+6+30”的市级以上水产良种场矩阵,开展多个水产新品种培育。我市选育的凡纳滨对虾“海兴农2号”新品种成功破解了国外对虾苗“卡脖子”难题,在国内虾苗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2023年5月,我市“穗丰鲫”纳入2023年水产新品种审定通过公示名单(全省仅此一个)。广州池塘养殖尾水生态治理、集约化池塘生态工程两项技术分别荣获2019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2022年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科学推广一等奖,多项技术模式被列入全省渔业主推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截至目前,我市国家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骨干基地达20家,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持续居全省首位。
(三)示范产业年鱼,创建渔业产业“大集群”
按照“一核一带一区”,确立国家级龙头“双千亿”企业--广东海大集团为我市现代渔业产业链链主,构建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产业联合体,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增强规模化优势。以“入社制”为抓手,全面推动将小、散养殖户纳入以村为单位的合作社管理,培育了多个“三品一标”示范性渔业专业合作社,不断促进我市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发挥南沙、花都、番禺三大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结合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补齐短板,促进都市现代渔业产业链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产业园区设施生态模式迈大步,加工冷储能力上台阶,品牌创建成果丰硕,直接带动全市水产养殖户超2万户,产业园核心区内水产养殖户人均收入超过4.5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以上,联农带农成效显著。2022年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9个省级示范区,数量均居全省首位。水产健康养殖面积占全市养殖总面积85.5%,排全省前列。
(四)深挖历史年鱼,打造名副其实“领头鱼”
广州坐拥珠江,直通南海,渔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孕育了广州丰富多样的水产品,造就广州自古秦以来鱼肥水美的岭南“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后,广州为解决吃鱼难问题,最早放开了鱼价,水产品成为中国农产品最早放开的领域。水产品也成为广州居民重要的副食品。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是富庶、繁荣的象征。广州水产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丰富,桑基鱼塘、江河渔场,鲜鱼行、海味街,南沙、番禺大地独具珠江三角洲特色。从无鱼不成宴,到朝鱼晚肉、一日三餐有鱼虾,“羊城鱼鲜”传递出历史积淀和文化品牌魅力。“年鱼”在广州渔文化中已成为一种饮食习惯。
(五)依托市场年鱼,构建产销两旺“大市场”
广州水产市场活跃,领衔粤港澳大湾区超大消费市场,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及流通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的枢纽。广州港黄沙市场水产品年交易量35万吨,是我国最大的鲜活海鲜批发市场和全国著名的水产品交易平台;广州港南沙冷链物流分拨基地已建成目前全国最大的临港冷链仓库群及综合性冷链物流分拨基地“冷链母港”。为“年鱼经济”产销两旺的大市场、大流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打造品牌年鱼,多措并举“创名牌”
截至2022年底,广州创建了渔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10条,专业镇2个;培育出绿色食品“花都福源沙河甲鱼”、国家地理标识证明商标“从化流溪娟鱼”“南沙青蟹”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花都彩虹鲷、南沙黄油蟹、南沙鲜鲩、南沙鲫鱼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广州水产区域公共品牌和优质水产企业品牌。
一是全力打造区域“年鱼”品牌。结合区域特色和区位优势,打造“土特产”,如做好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从化流溪娟鱼,增城增江大刺鳅;番禺区实施“海鸥岛健康优鲜”战略,积极创建“番禺优鲜”区域公共品牌,培育 2个“广东十大名优水产品种”;花都区“花都鱼苗”占白云机场鱼苗货运量的40%,远销东南亚、非洲,“花都鱼苗”成品—彩虹鲷制成的酸菜鱼片入选北京冬奥会菜单,注册“花都脆鲷”和 “花都优”商标,制定脆肉罗非鱼团体标准;南沙区重点打造南沙青蟹,通过积极引进科研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推广规模化标准养殖,建立统一品牌管理制度,制定系列技术规范,开展了品牌故事等一系列精准营销,为全省提供了区域品牌示范性创建路径。
二是重点扶持企业“年鱼”品牌。如诚一鲜鲩品牌以“安全、优质、新鲜、美味”为宗旨,采用“1+6”生态养殖模式和“345”生态养殖体系,采用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管理模式,让养殖数据全程可控可追溯,构建“诚一鲜鲩”研发、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品牌一体化的生态全产业链模式,强化全程质量控制,聚焦苗种-养殖-加工-贮运等关键生产环节,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带动年鱼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升级,引领年鱼经济高质量发展。
(七)培育先锋年鱼,补链强链“建六有”
围绕“年鱼经济”,着力于年鱼经济的市场主体建设,培育“有团队、有研发、有生产、有设计包装、有品牌营销、有文化建设”的“六有年鱼先锋企业”。大力扶持水产品加工产业,如建设南沙渔业产业园水产品分拣加工中心项目,总投资3.94亿元,预计2023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年加工水产品可达2.3万吨,产值约6.8亿元。推进塘头建设水产品加工和仓储保鲜车间,如2022年安排3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南沙水产品加工“塘头小站”,年加工量约1800吨,年产值约3500万元。抢抓水产品预制菜新赛道,加快推进南沙省级预制菜产业园建设,2023年4月,进一步提出“南沙预制菜16条”,总补助金额为5000万元,助力打造集“生产+加工+研发+仓储+物流+营销+贸易”为一体的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八)增效文化年鱼,举办会展“亮招牌”
积极促进农业品牌发展与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风民俗、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加强老字号、老品种的保护与传承,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培育富有文化底蕴的广州农业品牌。近年来,广州开展了系列品牌推广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水产种业及健康养殖花城院士科技峰会、中国--太平洋岛国渔业合作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和广州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等标志性渔业盛会,努力搭建国际渔业交流和合作平台,较好展现了广州的渔业文化。
(九)推进服务年鱼,便民为民“优环境”
不断优化“年鱼” 产业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名称、经营范围、住所(经营场所) 自主申报以及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证照分离等新措施,深化“多证合一”改革,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大力实施企业开办涉及的“照、章、税、保、金、银”多个环节联办制度,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取”模式,为“年鱼”全产业链相关市场主体的培育提供更加便利的登记注册服务,有效提升企业办事效率,积极打造便民为民的优良营商环境。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拓展市场半径,举办羊城鱼鲜推介会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振兴要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广州渔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羊城鱼鲜”理念和建设。为进一步增强广州名特优新水产品的市场影响,将启动2023年广州水产品东西部推介会。拟于7-11月,围绕广州名特优新水产品,以美食品鉴交流+现场直播等双线联动模式,分别在杭州市和重庆市(成都市)举办线下推介会活动,大力拓展市场消费半径,积极塑造广州名优水产品品牌。
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关于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工作部署,全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水产品集散和交易枢纽,做强水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年鱼经济产业链。
(二)加大推广力度,应用线上线下全场景
注重节庆效应。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广州渔业文化以及“广府菜”等粤菜餐饮文化,从“湾区鱼”、“世界鱼”的角度精准定位,着力开发具有文化底蕴的“年礼”文化产品,深挖“年鱼”物质价值、礼仪价值、健康价值等,做好知名品牌研发,努力推出更多的“独品”和“爆品”。
一是在春节前期,拟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五大“城市之眼”亮相宣介如南沙青蟹。邀请采购商、美食家、网红在产地直播吃蟹、谈蟹活动,举行南沙青蟹品牌发布会、品鉴会、中国农民丰收节南沙青蟹专场推荐会等活动,组建南沙青蟹微信公众号、微商城、小程序商城,推动南沙青蟹品牌产业化发展,提升南沙青蟹在新零售平台、渠道销售、餐饮企业和粤菜师傅等群体的品牌地位。二是鼓励企业自建物流网和微信社群等线上营销平台,结合线下批发、商超、餐饮店直供、自营专卖店以及零售等开展营销。通过行业评选等方式,创建广州“年鱼”名品、“年鱼”名店、“年鱼”名厨,培养不同的市场主体。三是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讲好“南沙青蟹”“诚一鲜鲩”等广州“年鱼”品牌故事,利用直播、短视频、漫画等新媒体宣传手段,大力提升全网影响力,为品牌创建和市场推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三)推进人才年鱼,提供创新升级科技支撑
广州渔业科技支撑实力强,超十多所涉渔院校,为广州“年鱼经济”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强大“外脑”和科技支撑。
一是高标准建设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全国领先的现代渔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分层分类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以培养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目标,定向开设“水产班”,带动水产养殖户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大力打造“年鱼经济”,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推动广东水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新尝试,汇集了企业、政府、媒体、协会等多方资源,激活了南粤渔业的一池春水,将成为按下农业市场经济动力提升的“快门”,必将为广州渔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衷心感谢您对我市“年鱼经济”和渔业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24日
(联系人:蒋天宝,联系电话:86377147)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