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建议提案办理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20222417号建议答复的函

    

  穗农函〔2022〕298号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20222417号建议答复的函

秦晓霜代表:

  您提出《关于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促进广州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20222417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农业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对您的建议高度重视,组织了专门工作小组,对建议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逐条讨论、研究,并积极会同市科技局、财政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单位认真研究,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建议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科技富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以强基础提能力为重点,打造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对照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重点在现代生物种业、智能农机装备与精准农业、动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业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等重大领域,解决现代农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已列为2022年“攻城拔寨”项目和2022年开工项目。

  (二)积极创建各类农业科创平台。我市目前已建成的各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61个,覆盖了种植、畜禽、水产等产业,生态循环农业、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其中:科技部门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50家、在穗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2家,占广州市各类省级以上实验室总数的20%,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家;农业部门认定的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22家、科学观测站10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91.7%、90.9%。2021年推动建设丝苗香米科学与技术、农产品智能感知与品质控制等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2个,支持果蔬、蔬菜、花卉、园林植物、微生物和畜禽类等领域科技资源库(圃)9家。组织推荐的南沙区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已成功入选第七批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名单。

  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力度

  (一)强化种业创新。我市实施现代特色种业三年行动,加快推进隆平院士港、水产王国院士岛等重大种业平台建设。2021年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涵盖粮油、蔬菜、水果、花卉、畜禽、水产和农业微生物等7大领域,重点加强对珍稀、濒危和特有资源开展抢救性保存收集,鼓励引进收集境外“新、奇、特、优”农业种质资源,创制突破性新育种材料。构建多层次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强黄埔洋田野生稻、增江光倒刺鲃大刺鳅、流溪河光倒刺鲃等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管理,推动建设水稻、特色蔬菜、岭南水果、花卉、家禽和水产等一批岭南特色种质资源库,累计建成省部级以上农业种质资源库(圃)29个(含国家级8个),2021年收集保存、更新、鉴评种质资源1335份,成为现存活体种质资源和标本规模较大、系统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市农科院主导的广东省(广州市)蔬菜种质资源库成功入选首批13家广东省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入选名单的市级单位。

  (二)强化先进农机研发与应用。引导辖区内高等院校开展无人农场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导航定位、路径跟踪、电液转向等十大关键技术,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自动导航作业线控装置和农机北斗自动导航等产品。近年来,我市着力推广农用无人机、旱直播机等先进适用装备,2021年我市水稻耕种收全程综合机械化率80.8%,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

  (三)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近年来,我市每年组织遴选发布广州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举办广州市农业新优品种擂台赛和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推荐评审一批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举办农业科技下乡咨询活动,组建10支省级农技服务小分队(轻骑兵)和15支市级农技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面对面、手把手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其中,2022年发布了47个主导品种和25项主推技术,近期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示范展示包括瓜豆类、茄果类、叶菜类、玉米等共1060个品种,共有73个被评为专家推荐品种。市农业新优品种擂台赛已成功举办18届,累计参赛品质641个,先后评选出综合性状优胜奖品种75个。目前已建设市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30个,计划2025年达到50个。

  (四)强化高素质农民培育。在2016-2020年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基础上,2020年我市根据中央和省的工作部署,制定实施《广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2021-202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720万元,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分层分类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力争2021-2025年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8000人,2021年已培育1613人。

  三、加大农业科研经费投入

  我市一贯重视和支持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建设,通过加大对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和科研、都市型现代农业、种业振兴等领域在内的“三农”工作的投入,助力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支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2021年市财政投入0.58亿元用于奖励2017-2020年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符合我市加强“三农”工作要求、被评定获得相关资格或称号,并动态监测合格或复审成功的企业或其他经营主体。

  (二)支持现代种业振兴。市财政分年度共出资1亿元,设立广州市种业发展基金,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子基金、直投等方式,对种业发展企业和项目进行扶持。截至2021年底,市财政已出资0.6亿元,已设有3支子基金,认缴总规模3.2亿元,已投项目10个,累计投资额2.8亿元。2022年市财政预算已安排0.4亿元,全力支持种业振兴战略实施。

  (三)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2021年市本级财政投入0.38亿元,2022年预算安排3.05亿元,持续支持我市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步伐。由市级财政分别按照每个产业园1亿元、0.5亿元的标准对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花都区、番禺区、从化区获批创建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补助。

  四、加强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建设

  (一)稳步推进市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市委改革部署,整合组建广州市农业农村科学院,以市农业农村科学院、农业企业+科研院所作为我市农业科技研发的主要抓手,将现代种业、绿色低碳农业、智慧农机装备等作为主攻方向。

  (二)强化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科技研发。市属三个研究院(所)2021年开展在研项目95项,提交结题验收项目12项,获各类新立项项目48项,立项金额0.23亿元。通过省品种审定或评定新品种16个,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现场鉴定品种12个,9个品种申请品种保护权已通过初审,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专利3项,发表文章43篇。市农科院的“珠江河口蔬菜品种创新及精准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五、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用地需求

  我市印发《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进一步明确预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级预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使用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市级以上重点项目以及区政府认定的重要乡村振兴项目可按程序申请使用预留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用地需求。根据省、市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相关政策,乡村振兴项目、非营利性教育设施或非营利性科技设施等项目可由省、市保障用地指标。对符合设施农业用地规定的农业科研用地,可在镇(街)指导下按设施农业用地办理备案手续。

  市属农业科研院所按规定申请科研用地可纳入乡村振兴项目清单,纳入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后,由市保障用地指标需求,同时,若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用地属于非营利性教育设施或非营利性科技设施,报市教育主管部门或科技主管部门出具说明后,可申请省保障用地指标。市农科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上述土地政策开展基地搬迁工作,市相关部门将积极做好用地报批指导工作。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市将继续坚持农业科技创新,深化科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乡村振兴农业科技支撑,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积极推进广州市农业农村科学院建设。开展市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规划将市农业农村科学院打造成集种业科学研究、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与研究、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与示范推广、农业科普教育与休闲观光、数字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都市农业科技与示范园,争取创建1-2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为广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二)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十四五”期间我市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支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设、华南农业大学与从化共建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县、支持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力争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升。

  (三)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一是以从化区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契机,推动华南农业大学科研力量与从化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从化农业实现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产绿色化、产品品牌化。二是立足广州市优势特色产业,研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专家服务团队,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科技支撑。三是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联盟),以重大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解决“卡脖子”应用技术。四是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农业产业,努力打造数字农业发展示范样板。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15日

  (联系人:刘显恩,联系电话:86392359)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