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2058号提案答复的函
穗农函〔2021〕203号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2058号提案答复的函
梁洪海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 夯实我市渔业发展基础的提案》(第2058号)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转由我局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5月19日进行座谈交流,同时就有关问题到省农业农村厅进行专题汇报,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水产种质资源是水产养殖原始创新、推动现代水产种业和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必备物质基础。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广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部署要求,水生生物种群资源不断恢复、主要水产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为我市渔业发展,特别是水产种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组织启动水生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
广州市于2007年启动了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水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历时两年进行大规模野外调查。2010年编著出版了《广州市水生动植物本底资源》,比较详细地展现了广州市水生动植物本底资源状况。调查显示,广州水产种质资源多样,分布有中华鲟、黄唇鱼等珍稀濒危物种,卷口鱼、光倒刺鲃、大刺鳅等珠江特有种质资源40余种,鲮、青、草、鲢、鳙等重要经济种质资源60余种,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种质资源宝库,为广州市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常规开展渔业资源和环境监测
从2006年开始,我市每年开展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一是通过对珠江流域广州段主要河段渔业资源进行监测,获得主要经济鱼类渔获率及其种群生物学参数,以掌握渔业资源状况和变化趋势,了解渔业资源保护情况,包括渔业增殖放流效果、休禁渔效果和外来物种情况,为渔业主管部门进行科学管理渔业资源提供基础数据。二是按照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监测广州市渔业生态环境,掌握广州市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持。
三、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和宣传工作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有关要求,大力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产生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2020年,我市共组织了6次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鱼苗品种主要有草鱼、鲫鱼、鲮鱼等8个品种,投入财政资金118.96万元,共计放流1164.875万尾。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例如,2020年,我市承办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在广州动物园举行的“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及我市主办题为“守护水中生灵我们在行动”水生野生动物“云救护”进行时线上直播科普宣传活动。
四、严格执行渔业资源捕捞管理制度
(一)严格执行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
根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海洋渔船管控和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海渔〔2017〕195号),稳步推进国内捕捞“双控”制度,继续实施转产转业减船淘汰和渔船更新改造工作。我市全年国内捕捞总产量为4.34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10.5%。
(二)落实珠江禁渔和南海伏季休渔期制度
2020年,全市休(禁)渔渔船共计1431艘,涉休(禁)渔民3140人,共计发放休(禁)渔补贴1170.34万元。休(禁)渔期间,切实加强执法监管,通过宣传和巡查相结合,有力的保护我市渔业资源环境。
五、不断推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一)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我市已建立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增江光倒刺鲃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两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20年初,“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站”挂牌成立,率先在全省17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中成立了保护区管理机构,并配备了专职管护员,提升了保护区管护能力。
(二)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保护区执法
为确保保护成效,我市不断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执法工作。一是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在流溪河岸边、重点水域安装不锈钢警示宣传牌19个;在增江光倒刺鲃大刺鳅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周边树立相关宣传标识牌34个;重新界定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设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界碑、标识及有关保护设施。二是加强保护区日常巡护管理工作机制,加大执法巡查力度。通过建设村级监督员队伍,加强宣传、信息收集,组织执法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果。同时加强保护区与周边地区联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有效遏制破坏渔业生态环境的发生。三是持续开展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对两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连续进行水质监测,监测结果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
(三)保护成效
目前,我市两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环境状况良好,保护的主要物种得到不断恢复,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特别是光倒刺鲃的保护、增殖和利用已形成良性发展格局。2020年,从化流溪娟鱼已认证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
六、不断提高水产种业发展水平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有力促进了水产种业发展水平。一是良种选育水平不断实现突破。广东省通过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35个,占全国15%。其中广州自主培育了南美白对虾“中科1号”“中兴1号”“海兴农2号”、斑节对虾“南海1号”、合方鲫、乌斑杂交鳢、长珠杂交鳜等一批水产新品种,生产性能优良、适应市场需求。二是种业主体培育实现新突破。广州建有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1个、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家、省级水产良种场7家、市级良种场22家、繁育培育场55家。初步形成了“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良种场-省市级良种场-繁育场-培育场”五级苗种研发和生产体系,苗种场遍布各养殖区,品种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三是种业转化效能不断深化。水产新品种研发具有复杂性、长期性、高技术性,需以企业为主体,同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保持密切合作。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水产种业科研成果转化。海大集团等成功与黄海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珠江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等合作培育了凡纳滨对虾“海兴农2号”、团头鲂“华海1号”、乌斑杂交鳢、长珠杂交鳜等4个水产新品种。2020年,广州南沙成立刘少军院士工作站,建设集原种保存、遗传育种、良种扩繁、苗种培育及养殖推广于一体的水产种业创新中心,并将在华南最大的诚一草鱼养殖基地应用、开发、升级鲫鱼、草鱼等新品系;广州番禺成立以麦康生院士领衔的“华南师范大学番禺现代水产养殖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四是种业对外交流合作优势明显。依托优越的区位和商贸优势,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种业展会与论坛体系。在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南沙区率先举办首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此外,广州每年举办全球最顶尖的长城观赏鱼及水族器材博览会,同期进行包括龙鱼、孔雀鱼、斗鱼、水晶虾、海水造景、水草造景等在内的16场国际赛事。2020年我市还举办了首届广州中国金鱼和孔雀鱼大赛。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水生生物资源本地调查有待深入。二是水产新品种开发机制需完善。三是种业自主创新不足,培育突破性品种能力有待在资金、机制上突破。
八、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渔业发展,深入推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坚定不移走渔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完成我市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广州渔业已形成以增江、珠江河口、白坭河、流溪河为纽带的“四大养殖水域区”新格局,养殖水域近33万亩,养殖场(户)近1万家,养殖品种达30多种,水产种质资源极其丰富。今年我市已启动第一次全市范围内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按照《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和《广东省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粤农农函〔2021〕235号)要求,摸清我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家底状况,为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提供基础支撑,推动我市渔业生产持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二)重点发展4个优势品种(流溪娟鱼、大刺鳅、花都罗非鱼、南沙鲫鱼)。从化区继续发展壮大流溪娟鱼产业,进一步扩大苗种繁育规模和养殖示范面积。增城区以增江大刺鳅为重点开发品种,着力做好苗种繁育和示范推广,争取打造地方品牌。花都区以脆肉罗非鱼产业联盟和咸化罗非鱼为抓手,推进脆肉罗非鱼种苗繁育、产品养殖、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地方品牌,同时做好咸化罗非鱼的发展。南沙区充分利用刘少军院士工作站和省级水产良种场,深入推进广州南沙水产种业创新中心〔淡水鱼类南沙(南繁)育种中心〕建设,结合华南师范大学等育种专家团队,打造合方鲫、丰产鲫、一帆鲫等优势新品种,扩大优质鲫鱼养殖规模。
(三)适时开展全市水生生物资源本地调查。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渔业资源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管理工作对数据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市已申请开展新一轮资源调查工作,并将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
(四)开发利用本地品种,探索部分濒危保护物种的保护、利用机制。充分发挥广州市水产种业的基础优势,在饲料鳜、加州鲈、宝石鲈、卷口鱼、黄唇鱼、三线舌鳎、笋壳鱼、澳洲淡水小龙虾、澳洲鳕鲈等一批优质水产品种选育上有所突破,特别是争取在探索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唇鱼的保护利用方面有所突破。
感谢你们对我市渔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6月30日
(联系人:江浩,联系电话:36377059)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