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政务要闻 > 他山之石

上海市浦东新区:信息技术深入田间地头 用数字助农富农

    

  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帮助农民在家“种田”;一块小屏幕,汇聚田间地头多种信息;一项智慧技术应用,让农产品增产又提质;一张治理网络,村中大事小事尽在掌握……如今,借助互联网与现代技术发展的东风,浦东新区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阵阵数字化转型的热潮在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相继运用。

  信息技术在乡村生根发芽。“我们基地是全国首个全智能数字水稻种植示范区。”“项目集成运用了云计算、5G+MEC、AI智能分析应用等技术。”“通过无人机、农田智能监测杆、巡田手机等设备获取农田高通量数据,由人工智能系统自主管理。”今年9月,在第三十届杨凌农高会上,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带来的“5G数字水稻种植技术”吸引了众多参展人员的注意。

  “示范区以5G赋能高通量数据传输,每日数据采集量达10Gb,采集频率为5分钟。”工作人员介绍道,“通过对周边气象、水文等信息分析,基地实现了自动化灌溉、信息化管理,可节水10%—35%,减少氮肥施用10%—30%,促进水稻产量增产5%—20%。”

  清美集团打造的全国首个全智能数字水稻种植示范区位于浦东新区宣桥镇腰路村,通过深度学习和作物模型进行解译建模、决策和管理,能够预测未来7日的水肥动态和水稻响应,实现全过程智能化。

  同时,示范区还开发应用了独有的农田数字孪生技术和数字水稻云端大数据系统,可以24小时不间断自主数据采集、模型计算,优化种植的各个环节,最小化农田排放。当稻田注入了数字内涵,取得的效果也显而易见。

  事实上,清美集团以创新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经验不止于此。在蔬菜生产方面,清美集团通过蔬菜大棚物联感知系统、大数据集成与模型模拟系统、温室智能控制操作系统以及冷链物流调配系统,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化、信息化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无独有偶,这几天,室外温度低至零下3摄氏度,但在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张江镇环东村的高标准蔬果温室大棚里,温度却保持在作物适宜生长的区间里。这要得益于大棚内环境监测系统、智能灌溉系统、保温系统的共同作用,也是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体现。

  据了解,孙桥溢佳通过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平台,可以实时监控着基地大棚内外的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土壤温湿度、pH值、EC值等。所有数据24小时监控,每五分钟更新,在平台后台形成曲线图,以便工作人员实时掌握。而当系统发现监测数据存在异常,就会联动相关智能系统,进行精准处置。

  现如今,农田里早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更新的无人机、监测器、机械化流水线……在浦东乡村,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多种现代科技技术已屡见不鲜。“清美集团和孙桥农业是我们浦东新区设施农业的‘佼佼者’。”浦东新区农业农村综合监管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今年,清美集团与国兴农合作的《设施蔬菜智能化装备生产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还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在区农业农村委领导下,浦东新区农业农村综合监管事务中心以发展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为主攻方向,以实施乡村数字服务、智慧农业升级赋能、信息技术惠农便民为主要抓手,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持续做好智慧农业生产服务,加快构建层级更高、结构更优、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乡村现代化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服务在乡村落地开花。为群众提供便利、为基层提升效能……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治理场景中应用。

  “惠农通”是一个科技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村民可以及时接收科学种植、生产和经营等方面的消息,实现点对点的科技信息定制服务。“这些内容都和我们息息相关,一收到推送我就会打开看看。”种植户黄先生说,“方式蛮好,就像有了一本独家定制的农业知识电子书。”

  据了解,今年以来,“惠农通”科技服务平台已发送农业科技服务类信息35万多条,1.7万农户注册使用并从中受益。同时,立足农业生产,浦东新区先行先试推出了包含75种水稻病虫害数据的水稻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让农户“小屏幕”一键识别,并针对识别结果智能推荐植保方案;对标“省工、节能、增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试点打造12家水肥一体智能灌溉和水产智能养殖物联网技术示范基地,探索信息采集、传感、分析、预警到智能控制的生产模式。(下转2版)  (上接1版)

  据统计,目前,浦东物联网示范基地监测水肥一体等设备共有2834套(组),累计提交数据超过1770万条。抽样调查显示,示范基地年均人工成本每亩降低1288元,肥料成本每亩降低281元,用药成本每亩降低104元,每亩增收3263元。

  “在市、区农业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们农场打造了100亩‘连栋大棚+智能化精准种植系统操控’的葡萄园,把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引入了高标准温室葡萄大棚,不论是浇水、施肥,还是通风、消毒,都可以通过传感器和网络来控制。”杨华鑫是上海润堡生态农场的负责人,自2016年以来,润堡生态农场进行了多次信息化改造。“基地核心种植区的近百亩大棚都安装上了传感器,通过物联网把土壤墒情、面积统计、作业质量分析等信息集成到智慧管理平台上,实现全程数字化智能管理。”

  如今,只需从手机上打开“浦东新区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小程序,包括生产管理、生产作业、智慧果园等项目在内的菜单页便可呈现在眼前。除了可以实时查看传感数据、控制数据、在线数据等信息外,页面还有代表连接、运行、断开、预警等不同状态的绿蓝红显示灯。种植户能够根据果树不同的生长阶段,控制水肥、温度、湿度等。“信息化装备让田间管理省时省力又省心。”杨华鑫说,“为了进一步提高农场的数字化程度,今年,在区农业农村综合监管事务中心的帮助下,我们确定了《果园种植物联网数字解决方案》,下一步将在多个方面进行改造升级。”

  据了解,近年来,围绕数字农业科创高地建设,积极推动现代农业领域的数字化生产智能升级,浦东新区年内连续下发了多个红头文件和工作方案,引导各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农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信息化示范基地创建、农产品电商示范基地创建和农业物联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和深入推进,在聚集浦东新区全力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最近,草莓、鸡蛋等产品的销量很可观,订单很多。”当高品质的产品与精准推荐的电商平台“双向奔赴”,销量、口碑双提升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以前主要是田头销售、园区展销等方式为主,现在线上线下可以说‘协同发展’了。”说起这几年销售农产品的经历,上海歆香蔬果专业合作社的90后农场小庄主周诗雨深有感触,“我参加过线下展销活动,很考验场地的人流量。后来,我们通过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学习,拓展了多种销售渠道,如微信朋友圈、小红书App等,反响不错,收获了很多‘忠实粉丝’。”

  近年来,数据这项“新农资”,手机这个“新农具”,直播这类“新农活”,逐渐成为做好智慧服务大文章的新法宝。

  “桃子上市啦,欢迎采摘。”“中秋佳节至,国庆新米来。”打开上海越亚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应雄的视频号,沉浸式的乡村生活、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点赞量较高的几条视频,涵盖林间摘桃、碧绿瓜田里科普西瓜等内容。应雄还会根据不同时令,展示特色农作物和乡村美食……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拿起手机开始记录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借助信息化这股东风,农产品销路变得愈发宽广。

  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浦东新区规范建设专业型益农信息社累计20家,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区农业主体开展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同时,指导合作社分别建立起票据结算系统、网络商城销售平台、直播小视频等,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2023年,完成了5场镇村信息员下乡培训活动,共有570人参加。

  此外,为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浦东新区率先开发应用“浦东农民在线培训系统”小程序,三年来已累计录制农业生产相关课件56节,共有11048人次通过系统注册学习。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