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政务要闻 > 三农要闻

广东计划对珠三角百万亩池塘升级改造,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桑叶养蚕,蚕沙、蚕蛹喂鱼,塘泥肥桑……俨然一幅“基上桑林绿,塘里鱼儿肥”的美好图景。在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区内,至今仍保留着珠三角地区面积最大、最完整的“桑基鱼塘”,上千亩的塘基面积,种植了2万多棵桑树。

  渔耕粤韵桑基鱼塘基地在珠三角重现,是广东池塘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水产养殖大省,“十三五”时期,广东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渔业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20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840.71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近年来,作为全省池塘养殖主产区,珠三角地区如广州、佛山、中山、东莞等市相继出台池塘升级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相关政策,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广州近3年完成10.76万亩池塘养殖水治理,佛山市从2016年至2020年建成40个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小区。

  在此基础上,广东计划对珠三角百万亩池塘升级改造,今年初,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还组织对珠江三角洲九市开展调研,初步形成了3年开展百万亩池塘升级改造的总体思路,并计划出台行动方案。

  “非常期待。”听到这个消息后,多家水产企业相关负责人兴奋不已。

  重现“桑基鱼塘”水乡风貌

  在广东,池塘养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最主要的养殖生产方式,并以珠三角地区为甚。传统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菜基鱼塘”等池塘生态良性循环种养模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如今,西樵山下仍保留着珠三角地区面积最大、最完整的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并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珠江三角洲地区池塘养殖又以顺德的池塘养殖最为发达,1984年,当地就创造了万亩千斤塘的高产纪录。

  金秋时节,成群的白鹭在水边栖息,池塘里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激起粼粼波光。西樵镇山根社区的生态养殖示范区内,目之所及皆是风景。

  “早些年,这里的池塘十分落后,大小不一,水深普遍较浅。”西樵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潘伟强说,彼时镇里水产养殖业以小散养殖、粗放养殖为主。2019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对608亩养殖池塘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并配置两套尾水治理系统。

  尾水治理系统采用“三池两坝”工作原理——通过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等养殖水处理设施,运用生物净化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改进养殖环境,最终处理达标的水体,部分排回养殖鱼塘循环利用,部分经过检测后排出外部河涌。

  如今,这一带已呈现鱼塘方正、塘基规整、道路宽阔模样,成为佛山市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示范点。

  “养殖尾水通过治理后循环使用,减少了污染周边河道水质的情况,同时保护了河道的生态环境。”何氏水产项目经理陈贺说,经过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养殖过程中农药使用量至少减少到原来的一半,病害明显减少。

  水清景更美。示范点依傍“望穷南北东西尽,水抱乾坤日月浮”的西樵山,邻近西樵山南麓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吸引着众多游人前往领略岭南水乡自然风光,体验古老的“桑基鱼塘”文化。

  说起“桑基鱼塘”,这一在珠江三角洲发展上千年的特色农业模式,高中地理课本上亦有介绍,如今在渔耕粤韵养殖示范区得以重现。“这些年,我们通过鱼塘标准化改造、基塘种植桑树,逐渐复原了桑基鱼塘风貌。”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委委员高盛全介绍道。

  每逢春天,待桑果成熟之时,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可以一边钓鱼一边品尝桑果,可以参观蚕房,亲手喂食蚕宝宝,还可以与家人轻划桨板泛舟湿地湖泊,感受岭南水乡诗情画意。

  这是广东在池塘改造方面的一个缩影。为推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广东省全面部署,立即行动。

  2020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统筹下达资金,在广州、佛山、江门、清远、韶关和梅州开展了养殖尾水治理试点。

  2020年8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茂名市召开全省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暨尾水治理现场推进会,部署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各项工作……

  广东省水产养殖业正在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中开花结果。

  池塘改造后养起“高值鱼”

  《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549.02万吨,广东以875.81万吨的总产量,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并且在水产养殖产量、苗种产量等方面,斩获多个第一。

  广东现有水产养殖面积约47.4万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31.4万公顷,约占养殖面积的66%。2020年,广东省水产养殖总产量为746.65万吨,占全国养殖水产品总量的14.3%,其中淡水养殖产量为415.4万吨,占全省水产养殖产量的近六成。

  沿着高明河内河顺流而下,笔者来到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塘肚村西基塱池塘边,刚下完一场阵雨,塘面清波荡漾,水汽蒸腾。

  “养鱼先养水,好的鱼塘才能养出好鱼。”广东东沣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傅伟东是500多亩池塘的负责人。从业9年,这位工科出身的80后深谙水产养殖之道。

  2019年11月,傅伟东成功竞得该地块,便开始了他计划已久的池塘改造工程。这一步踏准了,机会随之降临。同年12月,佛山市农业农村局等7部门印发《佛山市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五年工作方案(2019—2023年)》,明确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示范点建设。

  傅伟东迅速研究相关要求,成功申报了示范点。整个基地升级改造费用约6000元/亩,佛山市财政补贴3000元/亩,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

  “原来浅水池塘养殖饵料鱼,亩产值近万元。”傅伟东说,经过改造,池塘水深由1米加深为3.5米,打破了池塘水浅无法养殖优质高值鱼的制约,为养殖优质水产提供了条件,“改造后养殖笋壳鱼亩产值达20万元,加州鲈亩产值10万—15万元。”

  “项目改造运行后,池塘水质比较稳定,不仅降低了整体生产成本,养殖产量也提升了。”陈贺介绍,何氏水产在高明区的池塘标准化示范点主要养殖加州鲈鱼,440亩池塘年养殖产量超1000吨,产值超3000万元,每亩新增养殖效益超1万元,并带动24个农民再就业。

  “舌尖上的安全”从塘头抓起

  “这是刚从塘里抓来的草鱼,麻烦你们帮我检测一下。”临近傍晚,南沙区水产品质量安全免费快检点又收到一份养殖户送过来的样品。

  快检员接过袋子,走进布置一新的快检室内,有条不紊地从袋中取出草鱼样本,切块取样,放入试管,滴入试剂,摇匀、离心……几小时后便能获得检测结果。

  “今年7月,我们协调检测服务机构,将万顷沙镇的快检点迁移到南沙渔业产业园,为园区企业和周边群众提供了‘塘头’便利。”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王青峰介绍,该快检点24小时为养殖户提供免费快检服务,主要检测禁限用药、违禁兽药残留等。养殖户在快速知晓检测结果的同时,还可获得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报告。

  食以安为先。快检室外,“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宣传栏位置十分显眼。“明白纸让每个人心里时刻有杆秤,知道什么可以用,什么不能用。”王青峰表示,通过快检服务,能够保证从鱼苗到上运鱼车前的产品安全,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2018至2021年,快检点共完成了4541项检测任务,其中47份显示阳性,水产品快速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经定量检测后,合格率达100%。以广州市诚一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快检,该企业的草鱼绿色养殖示范基地每天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安全供应10万斤草鱼。

  作为水产养殖第一大省,广东积极作为,引导各地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总结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唱响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主旋律。2021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提出召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百万亩升级改造现场会,推进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

  “让消费者放心吃,让生产者安心养。”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根据全省各地已经开展的池塘升级改造情况测算,经过前期改造后的池塘平均容积扩大20%,亩产提高20%以上,发病率降低20%,减少用药60%左右,不仅提高土地产出率,而且产品更加安全。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