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政务要闻 > 三农要闻

兴产业、强县域、促协调 幸福“百千万”今年初见成效

    

  广州实践

  做强产业平台 加快打造南沙、东部中心等重大平台,花都经开区升级为“国字号”。

  紧抓稳产保供 耕地质量等级连续8年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实现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

  推动三产融合 全力打造种业、花卉等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量均居全省第一,都市现代农业总收入稳超3000亿元,食品工业规模近1700亿元。

  强化陆海统筹 推进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和省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动工开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

  真心实意帮扶 帮扶县镇和派驻干部数量全省最多,拨付帮扶资金38.12亿元,在全省最先拨付到位。

  珠江水暖春潮涌,云山叠翠画卷新。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广东省推动“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重要节点目标的关键之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兴产业、强县域、促协调,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分论坛2月5日下午举办,为“百千万工程”出谋划策、献计献力。

  广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径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罗东表示,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两年来,广东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布局建设2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8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成10个千亿级、20个数百亿级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取得了显著成效。“百千万工程”的实践在全国具有较强典型性和代表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广州市委副书记陈向新在论坛上介绍说,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上,广州将11个区分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三大板块,推动各区走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特色发展之路,天河、黄埔入选全国百强区“十强”,16个镇入选“镇域经济全国500强”,集体经济强村占比88%,广州高质量发展根基筑得更牢,在世界城市体系排名攀升至第22名。

  广州着力做强产业平台,加快打造南沙、东部中心等重大平台,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合理布局发展,花都经开区升级为“国字号”。全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广州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突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7.6%,“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第8,国内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增芯投产,全球首个、世界最大的飞行汽车工厂小鹏汇天制造基地正式投建。

  同时,广州紧抓稳产保供,耕地质量等级连续8年全省第一,粮食生产实现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蔬菜、水产、水果自给率稳定在100%、90%、70%。在推动三产融合方面,广州全力打造种业、花卉等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量均居全省第一,都市现代农业总收入稳超3000亿元,食品工业规模近1700亿元。广州还强化陆海统筹,推进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和省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动工开建,“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打造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此外,广州真心实意付出,帮扶县镇和派驻干部数量全省最多,拨付帮扶资金38.12亿元,在全省最先拨付到位。通过深化产业协作,3个市级共建产业园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08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蹄疾步稳。一批产业项目布局发展,梳理重点项目145个、总投资2250亿元。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助力县域经济

  人才是广东阔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要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在论坛上表示,该校围绕信息、装备、能源、材料、生物、健康、农业、海洋、生态等战略领域,组建跨团队、跨学科、跨学院科研队伍,布局一批交叉学科先导项目,助力广东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同时,发挥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优势,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以及生物制造、6G等未来产业,开展产业链、学科链、培养链融合的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培养广东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在论坛上就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发言。他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框架和制度体系已经全面建立。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亿万农民获得了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确立了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最大程度保障了农民在乡下有块地、村里有个房,最大限度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为维护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土地制度基础,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空间和回旋余地。

  金文成认为,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特别是广东实际,聚焦破解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和卡点问题,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主战场,把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重点,总结推广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提升乡村全面振兴要素保障能力水平,推进2025年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专家建言

  用数字化智能激活乡村资源

  在论坛的专题研讨环节上,有关人士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筑业企业助力县镇村发展县域农文旅融合发展进行了研讨。据了解,广东县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24年前三季度57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57个县实现整体人口净流入。截至2024年底,全省2030家建筑业企业共谋划助力帮扶项目超7800个,总投资超1300亿元,其中建筑业央企助力15个地市的500余个镇街,开工项目超2400个,涉及金额超700亿元。两年来打造118个建筑业企业投身“百千万工程”省级项目范例。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晖告诉记者,2025年是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省规划院将持续推动科技化、市场化、全链化三大转型,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城乡规划深度融合,继续深化蜂巢计划、数智大脑、蝶变储能三大工程研发,聚焦产业主平台、镇村工业楼宇、临港经济区、农业产业带、农文旅融合等场景,强化宏观经济研究,不断完善积累企业大数据平台,探索产业链供应链空间自动识别,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库支撑。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教授吴志才认为,未来广东旅游最大的潜力是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注重数字化建设,提升数字农民的素养,形成城乡融合的新局面;要把数字化的文旅产品作为新的业态来打造,用数字化智能去激活乡村资源。

4ab4e0553e9e6ce11b76.jpeg

  增城濠迳村金山地质博物馆开展亲子研学旅游项目成效显著。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