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政务要闻 > 区镇连线

从化区:早稻迎来收割季

    

面积8.8万亩,预计产量3.2万吨

9762599.jpg

田间早稻收割忙

  三夏时节早稻黄,田间地头收割忙。连日来,从化区田间地头早稻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抢抓晴好天气,有序组织人力、机械收割成熟早稻,保障夏粮颗粒归仓和粮食有效供给。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为做好粮食安全生产工作,从化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水稻是从化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区粮食面积的87%。从化区紧盯农资供给、农机调度、农技服务、生产用水、病虫害防治等重点环节,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同时,以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为突破口,实施以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建设2个“千亩方”)和粮食统防统治项目(覆盖面积1.5万亩)。积极争取申报“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攻坚行动项目”“都市农业绿色稻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力争实现粮食面积、单产、产量“三增长”。

  据从化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夏收粮食10.05万亩,其中水稻8.8万亩,预计产量3.2万吨。目前水稻已进入收割阶段。因天气影响,今年早造水稻成熟期比往年推迟,计划在7月下旬完成夏收工作。

  7月15日,烈日炎炎,在鳌头镇中塘村生态优质丝苗米产业园的稻田里,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放眼望去,一串串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微风吹过,广袤的稻田泛起层层稻浪。工作人员驾驶着水稻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将一茬茬饱满的稻穗“吃”入“腹中”,割穗、脱粒、排草、筛选……不一会儿,收割机就“吃饱”回到稻田边,一颗颗金黄色的稻谷从收割机出粮口倾泻而下,运粮车车厢里堆满了稻谷,现场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今年我们中塘基地种植的水稻面积共有1600亩,收成比往年好。但今年受天气和温度的影响,整个收割进度推迟了10~15 天,这里的水稻预计一周内收割完毕。”中塘村生态优质丝苗米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

  人机齐上阵,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机声隆隆的抢收画面。为促进良田增产、群众增收,从化区不断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引导和鼓励种植户机械化作业,积极推进社会化服务,助力粮食稳产增收。

  在选育优质品种方面,从化区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打造全国农业科技先行县,建设广州市丝苗香米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稻本香”等5个水稻品种。同时,引导种粮大户带头选用推广粤禾丝苗、广丰香8号、美香占2号等抗逆、高产、优质水稻。试验种植云大107、云大25等再生能力强、耐碾压、宜机收的高产优质多生稻品种。

  此外,从化区以生态优质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模式,采用统一配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实现全机械化耕种、无人机插秧、施肥等现代化种植技术管理,推广物理杀虫、使用生物源药物防治病虫害,制订绿色、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促进粮食提质减损增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离不开耕地质量这个“关键变量”。从化区坚决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种植用途管制,持续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冬种绿肥等措施,改良全区土壤结构,培肥地力,促进单产提升。

  今年4月以来,从化区遭遇持续性强降雨,为减少持续性降雨对农作物的影响,从化区强化技术指导,结合农时季节,编印农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农作物病虫情报、农业气象专报,举办水稻技术培训班。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生产一线,加强引导农户喷叶面肥,做好防病防虫工作,积极应对台风、强降雨等不利影响,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