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竹洞上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9月4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公示公告》。经地方推荐和专家评审,拟认定1003个村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上榜。
近年来,赤坭镇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探索出党委引路、村社带路、群众铺路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推动竹洞村从不知名“落后村”蝶变为远近闻名“明星村”,在乡村风貌、环境整治、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变化显著。
党建+乡村风貌
“采石坑”变“生态湖”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水泥行业快速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多,有外地商人瞄准了具有资源优势的竹洞村,便租下300亩地,开起采石场。
采石场为村子带来收益,却也让其逐渐丢失原本的美丽容颜,这里成了“脏乱差”的典型。2006年竹洞村采石场正式关停。2017年,赤坭镇党委积极响应“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下定决心带领竹洞村出重拳完成生态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改善任务。
面对当初因采石留下的300亩“深渊”,赤坭镇党委秉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旨在还原竹洞村美貌的同时,也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
在镇党委正确领导与村委积极推动下,围绕着300亩大湖,铺设长达2公里的环湖绿道,种植各式各样的沿道花草,打造出竹洞村环湖景观公园。并且引进南美乔木“黄钟木”,种植100多亩黄花风铃分布在路边和山间。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竹洞村的环境迎来巨变。碧水荡漾、深邃缥缈的竹洞湖取代了“竹洞深渊”。野生水鸭和白鹭等多样生物闻“声”前来,在此栖息、嬉戏。夕阳西下,微风徐来,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好画面便在眼前铺展开来。每逢2、3月黄花风铃盛开,金黄灿烂的花海吸引大量游人驱车前来观赏。
党建+环境整治
“脏乱村”变“明星村”
乡村治理要“面子”更要“里子”。为彻底改变村子脏乱现状,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实现环境治理良性循环,竹洞村在镇党委带领下,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治理工作落实落细。
竹洞村利用蓝珠三社原残旧篮球场及坍塌旧粮仓,市、区、镇三级合力建设农村垃圾分类指导(推广)中心。该中心集分类投放、收集、临时贮存及科普宣教、村民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
为便于民众分类投放,竹洞村为每一户村民都配置了10升的家用垃圾分类投放桶。各经济社也在自然村的屋前段或屋后段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镇环卫所会每天定点收运,专人维护,确保日产日清。
竹洞村党员干部累计向村民派发倡议书和小册子2000多份,在公共场所张贴指示牌、投放分布图、分类指引图等宣传资料300多套,在村委和各个经济社设立垃圾分类固定宣传专栏12处,营造浓厚环境治理氛围。
在做好垃圾分类基础上,竹洞村还积极探索厨余垃圾沤肥的处理方式,利用村内沤肥点2个,厨余生态箱1个,厨余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1台,每天可以处理约0.2吨的厨余垃圾,“厨余垃圾不出村”得以成真。这一经验做法得到多家权威媒体报道,竹洞村成为垃圾分类“示范典型”。
高科技加持,进一步使竹洞村治理成效显著提升。2020年,竹洞村引进第四代餐厨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通过安全可靠的微生物菌剂与投放的餐厨垃圾自动充分搅拌,实现2个小时左右将餐厨垃圾基本分解完毕,分解率最高达99%,不产生污水和废气等二次污染。竹洞村的垃圾沤肥处理愈发安全、清洁。
党建+文旅融合
“小乡村”变“大景区”
在村史馆的墙面上,竹洞村写下自己未来的目标:打造“中国竹洞”,文旅融合发展争取走在全国前列。如今的竹洞村,洪熙官纪念馆、村史馆、环湖景观公园、黄花风铃木、逸翠园等景点连接成片,精品民宿幢幢耸立。白天微风拂面、空气清新,满目皆是秀丽美景,夜晚更有精彩的洪拳水幕表演,充分实现将游客吸引来、留下来。
由赤坭镇党委规划搭建的盆景小镇“大党委”,依托党建联席会议、共驻共建、沟通服务等制度机制,召开会议超过30次,协调解决大小事情超过50件,其中就包括竹洞村环湖景观公园建设、竹洞村上千株黄花风铃木绿化养护、和璞御院民宿用电等难点问题。切实做到“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统筹协调竹洞村建设和运行中的重难点问题。
赤坭镇党委还通过“我为赤坭出主意”“10号工作室·党群连心桥”等多种渠道方式,让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与竹洞村村民面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
多措并举强化治理之下,竹洞村文旅融合发展更趋完善、成熟。村民更安心,游客更舒心。真正让优美生态造就竹洞村的潜力和底蕴,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