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政务要闻 > 媒体报道

广州“饭碗”如何装好“广州粮”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强调,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

  如何稳定粮食产量,抓好春耕生产至关重要。

  在黄埔区大吉沙岛,隆平试验田去年传来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捷报,今年这里将再次挑战这一纪录,为未来全面推广做准备。

  在从化区江埔街,自主选育的新品种“稻本香1号”正在繁育,他们的目标是让从化香米“香”过泰国香米。

  在增城区朱村街,旱直播、水直播等多种新模式大展拳脚,机械取代人工,一天播种近200亩丝苗米田。

  今年,广州全市春播粮食面积瞄准20.76万亩的新目标。这座人多地少的城市近年来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广州以寸土寸金的土地,须臾不放松粮食生产,措施硬,执行力强——2019年以来,全市实现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连续3年“三增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于广州这座实际管理人口超2200万的超大城市而言,吃饭更是头等大事。一座超大城市,靠什么端稳2200万人的饭碗,用什么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超大城市扛起粮食安全责任

  “我们从大年初二就开始育秧,预计清明节前完成约3000亩丝苗米的播种。”时值春耕,增城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片繁忙,广州科旺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区向军介绍,由于运用了旱直播、水直播、机器插秧、无人机飞播等新技术,春耕效率大大提高,他们每天以近200亩的速度播种。

  丝苗米基地是广州抢抓农时春耕备耕的一个缩影。今年广州全力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单产稳中有增。截至3月21日,已办田16.99万亩,完成98.49%;秧苗栽插4.74万亩,完成27.45%。

  每一个人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有着不同的切身体会,很多人或许会疑惑,以“食在广州”闻名,广州究竟愁不愁吃饭问题?

  根据市发改委公布的数据,广州2020年全市粮食需求量为2436.9万吨,粮食供给量为2463.49万吨,是粮油主销区和重要粮油集散地,粮油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

  简单来说,够吃,但压力不小。2021年广州全市粮食总产量15.08万吨。对比每年的粮食需求量,缺口较大。

  人口多、耕地少,是广州粮食生产面临的现状。尽管在广州7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5800平方公里的广袤农村,村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8%。但是,村域面积占比大并不意味着耕地就多。

  从地形地貌来看,广州属于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东北部为中低山地,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

  不难看出,多山地限制了广州的耕地面积,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所以,广州成为粮食主销区,有城市发展的原因,也有自然条件历史形成的原因。

  耕地少,不意味着粮食生产就能放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

  常住人口达1881.06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2200万的广州,是全省人口总量第一大市,对粮食生产始终没有丝毫放松。全市在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上持续发力,去年粮食种植面积43.84万亩,总产量15.08万吨,水稻单产713斤,实现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三增长”。

  翻看早几年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方面,2020年增长6.5%、2019年增长0.5%;全年粮食产量方面,2020年增长7.8%、2019年增长1.5%。简单归纳,一路稳中有进。

  事实上,2019年以来,广州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连续3年“三增长”,这在特大和超大城市里不多见。其中,2019年和2020年度连续两年获得广东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优秀等次,2021年广州粮食播种面积比2020年增加超过1万亩,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除了提高粮食自给率,人多地少的超大城市要如何端稳饭碗?广州的答案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耕地有限,就发挥广州在科技方面的优势,在提高单产上发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通过选用良种、提高地力、科技支撑努力提高单产。

  “今年,我们将再接再厉,希望再次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说。去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季稻亩产3000斤高产攻关黄埔示范基地传来捷报,实现亩产3000斤的目标,这意味着一亩地双季产出的稻米可以养活约4个人。李建武表示,今年要进一步完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为全面推广做准备。

  吃得饱,也要吃得好。双季稻在挑战“量”的极限,从化香米则探索“质”的新标准。

  “今年春耕我们繁育了‘稻本香1号’种子,该品种将成为我们下半年晚稻种植的主打品种。”广州市和稻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冯永新介绍,2020年“从化香米”项目正式启动,今年春耕他们已经种植了1.5万亩。从化香米研究院更是为他们量身选育了“稻本香”系列1—4号,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从化香米”国家地标品牌。

  有好种也要有好地,农田必须是良田。

  “蕉林变良田。”区向军如此形容增城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改变,此前这里被用作种植香蕉,对地力消耗极大。如今除了通过科技手段改善土壤,他们还采用了“稻稻花”的生产模式,在种植两季丝苗米后种植油菜花,既可以吸引游客发展文旅业,也可以就地作为绿肥提升地力,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观赏价值,一举多得。

  耕地面积限制了广州在总量上发挥,但可以在农业技术上大展拳脚,为主产区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的目标是推广增城丝苗米,让广州以外的地区也可以种植,实现增产和增收。”增城农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选育出耐寒性更强的品种,已经在粤北、粤西成功种植,今年将推广到江西、湖南、安徽、湖北等省份种植,实现农业科技的溢出。

  目前,广州已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不乏聚焦“米袋子”“菜篮子”等吃饭所需。

  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广州还全力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保障市民餐桌也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

  吃广州粮,育“广州芯”

  历史上曾有“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南方曾是我国粮食供应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全国粮食产销实现了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的转变。

  根据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特征,把全国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功能区,而粮食生产布局变化背后的深层逻辑是市场因素发挥作用。

  有专家认为,根据比较优势和人多地少的现实,依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粮食安全是一种策略。如今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加大对国内粮食市场的依托力度,“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具有极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虽然不是以农业为主的城市,但广州始终聚焦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持续担当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与表率。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长远账。作为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需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扛起粮食安全的重任。

  在李建武看来,广州的劣势是用于粮食生产的高标准耕地少、农业从业人员不足,优势是高新技术发达、科研院所和高校集聚,所以要扬长避短,发展智慧农业和现代种业,为全省和大湾区作出贡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现代农业最有含金量的部分,广州在优质稻的选育方面有优势,不少品种在口感和品质上表现突出。“广州政策好、科技发达,非常适合种业的发展需要,种子产业做大做强后,物流便利可以让广州种运送到全国各地,让这里成为种子的研发和销售中心。”

  所谓“北五常,南丝苗”,丝苗米是典型的例子。这款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籼型优质稻米,素有米中之碧玉、饭中之佳品的美誉,近年来,通过种子培育和优选,重新打响品牌,迈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增城区还率先出台《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二十条措施》,引进广东现代种业公司,推进丝苗米育种技术攻关,确保丝苗米生产种源自主可控。“我们不仅要把故事讲好,更要把事业干好,把岭南特色优质稻米品种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增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广州展现出强大韧性。这背后不光是拥有华南地区最全的工业门类保障供应链产业链,更有都市特色“三农”基础保证了“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等供给,稳定了市场,也稳定了人心。

  广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李世通表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广州作为粮食主销区,同样要承担起稳产保供的重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在更高站位、更高起点上,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体现广州担当广州作为。

  归根到底,只有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更有信心和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专家解读

  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流通体系

  尽量提高粮食自给率

  “品质粮食不仅能满足城市人‘舌尖上的幸福’,也能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丝苗香米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唐湘如看来,广州谈粮食安全,要考虑到广州这座城市的禀赋。广州是省会城市,也是粮食主销区,粮食供需还是依靠外调和外购为主。

  唐湘如表示,从全省来看,广州人均土地少,土地成本、人力成本比较高,但对农业扶持的力度大,粮食种植补贴高,消费市场更庞大。综合来看,像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不仅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更要发挥大城市资源禀赋优势,聚合人才、科技、文化、产业等要素资源,推动粮食生产迈向品牌化、品质化、标准化、数字化,不断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业产业的效益以及增加农民的收入。

  “据统计,大湾区每年需要进口价值约1000亿元的来自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香米,一方面说明大湾区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另一方面也表明,本地高科技、高品质粮食的市场潜力巨大。”唐湘如说,以华农研发的从化香米为例,其不只是提升了香米质量,也提升了香米产量,实现比泰国香米香,比一般香米品种增产12%的效果。这实现了市民“舌尖上的幸福”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共赢。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所长郭艳华表示,几年前可能还有人问城市还要种粮食么?近年来随着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让大家都认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郭艳华认为,确保粮食安全也要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广州可用耕地不多,在尽量提高粮食自给率的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流通体系。此外,还要用经济视野看待粮食安全问题,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广州是省会城市,要放眼全省,看自己能在这个产业链中做什么,虽然粮食生产不是优势,但发展种业和农产品流通则大有可为。广东各地要携手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保障粮食安全。

  样本

  丝苗米,老广味

  浸稻谷、育禾苗、打田地、插秧苗……在增城区朱村街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科旺丝苗米种植基地上,新型职业农民们操作各类农机在田间奋力劳作,一片农事忙碌的景象。“智慧化机械化作业,每天能播种200亩,预计清明前完成3000多亩的春耕。”科旺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区向军说。

  “北五常,南丝苗”,增城丝苗,谷粒细长苗条,米质晶莹通透、泛丝光,米饭清香、软滑爽口而驰名粤港澳、饮誉东南亚,享有“米中碧玉”之美誉。

  出于对丝苗的热爱和市场的看好,长期从事大米贸易的区向军向上游发力。“育种、种植、仓储、加工、营销,我们实现全产业链,打造了品牌,把丝苗米推向大湾区市场。”他兴奋地说。

  增城丝苗的栽培历史近500年,明·嘉靖戊戌年(1538年)《增城县志》已详细记载,其中提到体小、味香者曰“鼠牙占”即为增城丝苗雏形。相传,增城朱村白水山栖云寺半叶、智深两和尚,酷爱研究稻米佳品,云游化缘时吃到美味米饭,皆取谷种回寺,将其在寺内花园边的水田种植培育,品评米之优质者,分给朱村(当时云母都)白水山下丹邱村村民种植,所产谷粒细小、色泽金黄、米质特优,当地村民称“寺庙米”。

  自1959年成立增城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来,63年来增城科技人员从未间断增城丝苗选育种,涌现出宋东海、张绍春、汤达安、李晋云、姚建秋等增城丝苗传承人,先后利用野生稻与丝苗品种远缘杂交育种、聚焦太阳能对原增城丝苗和国际著名种质Basmati370进行辐射诱变育种、特殊稻种种质(增城高秆香占、增城黑糯等)与育成的丝苗品种或当家品种杂交以及定向选育等多种方法,先后选育穗增香、增科新选丝苗1号、增科丝苗2号、增科丝苗3号等20多个丝苗米品种,为增城丝苗的传承发展提供品种科技支撑。

  “依托大城市资源禀赋,发挥科研优势,我们聚焦丝苗米良种、优种培育,让岭南稻米的乡愁和记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增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出好米,老广味,丝苗米不光要产量提升,更要优品优质,满足大湾区城市群需要。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增城丝苗米在广州乃至大湾区粮食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好地保证了广州乃至大湾区主销区也能保面积、保产量的责任担当。

  增城区是广州的农业农村大区,预计2022年全区粮食生产面积15.5万亩,春播粮食生产面积7.83万亩,其中水稻6.86万亩,力争面积、单产、产量“三增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