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政务要闻 > 媒体报道

餐桌上的猪肉保卫战

    

  春节期间,家住广州市荔湾区的“老广”王女士几乎每天都会去菜市场来一次大采购。负责全家饮食的她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经历了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引发的猪肉价格全面上涨之后,去年年初以来,猪肉供应持续增加,猪肉价格持续下滑,目前猪肉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回到了历史正常水平。

  中国有一句老话:猪粮安天下。猪肉是中国人饭碗里不可或缺的食材。稳住老百姓的“肉篮子”,是一件民生大事。

  2018年以来,面对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引发的猪肉供应减少和价格全面上涨,广东全面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大力推动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实施稳产保供行动,打响了一场餐桌上的猪肉保卫战。

  猪肉价格里的民生温度

  回想起两年前的春节,王女士仍然记忆犹新:“普通的猪肉价格飞涨到每斤30多元,创下历史新高,这让春节期间的家庭开支无形中高出一截。”猪肉价格的波动,牵动着普通百姓的神经。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猪肉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猪肉接近40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年猪肉消费总量约占全球一半。正因为如此,猪肉消费在老百姓的食品消费中占有不低的比重。猪肉价格的波动,事关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俗话说“食在广东”。广东是畜牧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与饲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广东的生猪出栏量排名全国第七、家禽出栏量排名全国第二。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广东不仅肉类消费总量全国第一,人均消费量也是全国第一。目前,广东的生猪自给率超过70%。

  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来势汹汹,从北到南,中国生猪产能以及猪肉价格经历“巨变”—生猪存栏量急剧减少,猪肉价格上涨。

  “一旦感染非洲猪瘟,死亡率接近100%,而且这个病毒传染性非常强。”江门鹤山市绿湖农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湖农庄”)总经理黄祖康从事养猪行业十几年,他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据介绍,2019年以来,受非洲猪瘟影响,全省生猪出栏量从2018年的3757万头下滑到2019年的2940万头、2020年的2537万头。与此同时,全国猪肉价格全面上涨。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前后,全国集贸市场猪肉零售平均价格站到了59.64元/公斤的历史高位。

  一场全国性的稳定生猪产能攻坚战由此拉开。

  “与全国相比,广东畜禽产品供给形势更为严峻。除在外部环境上面临疫情高风险、环保高要求、需求高压力等难题,广东畜牧业在内部结构上还存在规模化程度不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屠宰加工流通方式落后等短板,给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严峻挑战。”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兽医师屈源泉说。

  面对挑战,广东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生猪稳产保供,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把稳产保供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把转型升级作为提高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支撑。

  201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四大转型”,即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小型屠宰厂向现代化屠宰企业转型、调畜禽向调肉品转型。

  “与此同时,广东还积极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并把畜牧业转型升级纳入地方乡村振兴战略考核,压实地方政府生猪稳产保供责任。”屈源泉介绍。

  “高楼养猪”背后的稳产保供战

  世界养猪看中国,中国养猪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作为中国养猪业规模、理念、技术最具优势的养猪区域之一,广东开启了从小散养殖走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转型道路。

  小散养殖场的抗风险能力弱,难以抵御非洲猪瘟、环保整治等多重考验。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有53.7万个生猪养殖场户。其中,小散养殖场户占了90%左右,其产量比重仅占10%。这些养殖场户少则养几头猪,多则养几十头,其中大多沿袭传统的粗放式养殖。

  非洲猪瘟肆虐之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佛山某镇调研发现,小小的一个镇竟然有1000多个生猪养殖场,大多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完全不具备预防非洲猪瘟的能力。相比于小散养殖场,规模化养殖场规划更科学,环保更完善,抗风险能力更强,出栏量保持稳定状态。因此,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对于全省生猪稳产保供,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以来,广东积极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新建改扩建了1100多个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在前期创建了215家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的基础上,按新标准创建了23家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55家广东省现代化美丽牧场、312家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高楼养猪”是广东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的精彩缩影。目前全省已超过170多家,其中最高层高达17层,惊艳了全国。走进绿湖农庄,山清水秀的空间环境,让人心情舒畅,不由让人以为这里是风景秀美的旅游景区。事实上,这是个占地约8000亩的养猪场。

  黄祖康指着不远处的几栋五六层的楼房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这些楼都是用来养猪的,每栋大概养了1万头。

  楼房还能养猪?面对记者的疑问,黄祖康自豪地说:“不仅能养,而且还能养得很好。相比于平地养猪,楼房养猪具有很多优势。”非洲猪瘟暴发以来,绿湖农庄的生猪出栏量不仅没有下滑,而且还从2018年的几万头,大规模增长到2019年、2020年的各十几万头。

  黄祖康认为,这与公司的标准化规模经营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新型环保高层猪舍是全封闭的,通过集中式排污、分层通风高空排废气的设计,空气进入要经过三层过滤,出来也要经过三层过滤,有利于高效养殖和分层防疫。绿湖农庄不仅没有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而且提高了产仔量,缩短了猪的生长周期。”

  与此同时,广东的土地资源十分珍贵,规模化养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土地资源对养殖业的束缚,对于广东提高生猪产能意义重大。目前广州南沙正在建设的高楼养猪项目,占地仅100多亩,一栋17层的高楼猪舍,建成后可以实现年产生猪数35万头以上。

  抓大带小,联农带农

  广东打了一场漂亮的生猪产业结构调整战。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一方面,全省生猪养殖场户从2017年的53.7万个大幅减少到2020年的16.1万个。另一方面,目前全省规模养殖比例从2017年的60%左右增长到70%左右,位居全国前列。数字一升一降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更加优化。

  走进位于广州市从化区的广州北欧农场,现代化的猪舍与周边的山水、果园浑然一体,一头头皮光毛亮的生猪正在各种智能化设备的“服侍”下茁壮成长。

  就在几年前,这片1000亩左右的区域还是一片荒芜。北欧农场场长凌霄德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农场于2021年建成,目前生猪年出栏量已经达到了5万头,达产后可扩大到10万头。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兽医师彭聪介绍,近年来,广州市规划实施18个现代化生猪养殖项目和壹号蛋鸡产业园建设,新建成金农猪场、北欧农场猪场、力智猪场、壹号蛋鸡生产基地等一批都市型现代化种养循环示范牧场,大大提高了畜禽供应能力。

  “2018年之前,广州市畜牧业的养殖是比较分散的,光养猪场就有几百个,对周边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现在经过新一轮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行动和畜禽养殖转型升级,广州形成了以大型的生猪养殖基地为龙头的智能、高质、生态现代畜牧养殖产业。”彭聪说。

  为优化养殖规模结构,广东一方面积极支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小散养殖场户升级改造。在推动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过程中,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落实抓大带小,维护中小养殖场户及农民利益。

  广东要求各地在引进大型畜禽养殖企业的同时,推动大企业通过入股、托管等方式,积极支持帮带本地中小养殖场户升级改造。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养殖场户采用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大型养殖企业合作,纳入大型企业集团生产体系。此外,广东还鼓励各地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建设高标准养殖小区,开展村企合作,完善养殖企业和当地利益联结。

  在肇庆高要区,“公司+农户”模式逐步取代了单打独斗的散乱场景。

  肇庆市高要农牧美益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骆建才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企业拥有1000多亩的生猪养殖基地。作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在肇庆本地大力发展“公司+农户”模式,目前,合作家庭农户50户,农户养殖规模达1万头。

  与之相对应的是,2021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大幅回升,达到3337万头,已接近2017年水平。与此同时,与全国同步,自2020年10月起,猪肉价格开始明显掉头往下。据省农业农村厅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月,屠宰企业生猪白条肉平均出厂价为21.99元/公斤,老百姓的“肉篮子”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