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互动 > 知识库 > 养殖业

广州市2025年4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4月,经历“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一是气候不稳定,气温乍暖还寒,冷暖骤变,昼夜温差大;二是常阴雨连绵,低温与暖湿气候交替出现,降雨量增多,易使池塘水质pH值降低,三是“倒春寒”和“梅雨鱼瘟”气象易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多发,需重点防控因水质突变等因素造成的缺氧浮头、应激死鱼事件。同时4月份水温渐高,是水产投苗旺季,要充分做好苗种放养前池塘清理、水体、苗种和养殖用具消毒等工作。

  一、病情预测预报

  4月水产养殖应重点关注鲤春病毒血症、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赤皮病、水霉病、小瓜虫病、刺激隐核虫病、白斑综合征、传染性肌坏死病、虾肝肠胞虫病及“越冬综合征”等。

  (一)鱼类疾病

  1.鲤春病毒血症: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可感染鲤、锦鲤等鲤科鱼类。该病常在春季水温8℃~20℃时流行。患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红肿,体表和鳃充血,解剖可见消化道出血,心、肾、鳔等内脏器官出现出血性病灶。鲤、锦鲤养殖者需重点防控。

  2.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该病主要在8℃~15℃时流行,10℃时死亡率最高。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病鱼运动缓慢,有时狂游,眼球突出,肛门处拖1条假管型黏液粪便,有时还可见患病鱼腹部有V形出血。

  3.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危害鲫、鲢、鳙、草鱼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9℃~36℃时易发病。病鱼大多有出血性败血症症状,如鳍条出血,肛门红肿,体表有出血点以及腹部肿胀,有大量腹水等。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4.赤皮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团头鲂等淡水鱼类,在我国一些养殖区域一年四季都有流行,特别是当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更易侵入,引发疾病,应引起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区的重视。

  5.水霉病:病原主要为水霉、绵霉等真菌,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菌丝,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在捕捞、转塘、分池等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鱼体造成机械性损伤。

  6.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类苗种及观赏鱼等,全年均可发病,水温15℃~25℃时为流行高峰。病鱼反应迟钝,体表黏液增多,寄生处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似有一层白色薄膜。各淡水鱼类养殖地均需重点防控。

  7.刺激隐核虫病:俗称“海水小瓜虫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繁殖水温为10℃~30℃,最适繁殖水温为22℃~26℃。患病鱼游动缓慢,鱼体瘦弱,体表、眼角膜、鳃和口腔周围可观察到针尖大小的白点。南沙区黄鳍鲷、金钱鱼、金鲳养殖企业重点防控。

  (二)甲壳类疾病

  1.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虾、罗氏沼虾、锯缘青蟹等甲壳类动物,水温20℃~30℃易发病。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病虾行动异常,甲壳上出现白点,白点直径小于3mm或连成片。南沙、番禺、花都等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传染性肌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肌坏死病毒,主要危害对虾。病虾腹节和尾扇肌肉出现局部弥散性白色坏死,或尾部腹节和尾扇坏死发红。南沙、番禺地区需重点防控。

  3.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主要危害对虾,水温24℃~31℃时易发病。病虾出现个体瘦小、肝胰腺颜色深、“白便”、群体中体长差异大等症状。各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三)观赏鱼疾病:易发生水霉病、孢子虫病、锚头蚤病。

  1.粘孢子虫主要寄生于锦鲤的鳃部和体表。白色包囊堆积成瘤状,包囊寄生部位引起鳃组织形成局部充血呈紫红色或贫血呈淡红色或溃烂,有时整个鳃瓣上布满胞囊,使鳃盖闭合不全,体表鳞片底部也可看到白色包囊。病鱼极度瘦弱,呼吸困难,缺氧而致死。

  2.锚头蚤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生钉”;鱼体少量寄生时,除在鱼体可见少量锚头鳋外,没有其他明显症状。鱼体大量感染时,像披着蓑衣,又叫“蓑衣病”。病鱼不安,食欲不旺,继而鱼体消瘦,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发炎红肿,伤口溢血,肉眼可见红斑。

  (四)龟鳖类疾病:易发腐皮病、溃烂病等细菌性疾病。

  (五)水质变化引起的疾病:天气不稳定易造成池塘水质急剧变化,引起水体氨氮、亚硝酸盐超标,造成鱼虾中毒和浮头等。需加强24小时巡塘,防止上述情况发生。

  二、防控建议

  (一)做好水质调控。一是及时调水,定期检测水质,密切关注溶解氧、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变化,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节,保持水质清新、稳定。二是及时增氧,应根据需要尽早架设增氧机,储备过氧化钙粉(水产用)等化学增氧剂,保证水体溶氧充足。三是及时施肥,尽量选在晴天上午施肥,做到少施、勤施、匀施,有机肥料使用前必须经过充分发酵和消毒。

  (二)加强检疫。加强苗种的产地检疫,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发生,不引起携带病原的苗种;自己生产的苗种,也要送到检测部门进行检疫。

  (三)做好苗种放养。一是选择正规苗种生产企业购买健康活跃的优质苗种,确保放养苗种数量充足、规格大小合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二是苗种放养前,使用国标渔药含碘、含氯消毒剂等处理,杀灭体表病原体,提高苗种成活率。三是综合考虑养殖品种、养殖模式、管理水平和预期产量等因素,合理确定放苗密度,避免因密度过大引发的胁迫性疾病。

  (四)做好饲料投喂。一是尽早启动投喂,养殖鱼类经过越冬期,体质较弱,此时宜选用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的优质饲料,适当提高投喂频率,使鱼类尽快恢复体质,提高抗病力。二是投喂时应遵循“定时、定点、定量、定质”原则,避免因投喂过多或不足造成的饲料浪费或水质污染。三是投喂卤虫等生物饵料前应进行严格消毒,避免将病原带入养殖水体,危害水产养殖动物健康。预防及防治措施

  三、治疗措施

  1.病毒病:加强苗种的检疫,可用水产多维和中西药合剂调理肝肾,内服大黄等中草药制剂。

  2.细菌病:细菌性败血症可外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内服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或甲砜霉素粉。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可外用三氯异氰脲酸粉或浓戊二醛全池泼洒,内服氟苯尼考粉。肠炎病也可用大蒜素拌饵投喂。

  3.真菌病:水霉病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放养时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浸浴。治疗可用五倍子末或“美婷”。

  4.寄生虫病:多由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引起,常在水温15℃以上时暴发于水质较差的养殖塘。疾病暴发时,可用精制敌百虫粉、复方甲苯咪唑粉等渔药进行防治如车轮虫病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小瓜虫病可使用高聚碘泼洒消毒,消毒后的第二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从底层更换较多池水。

  5.“越冬综合征”:在多种淡水养殖鱼中都易发生。病鱼体表出现溃烂、充血、蛀鳍、烂鳃和肝脏病变等症状。该病害的发生与养殖水环境和鱼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加强水质调控和池塘溶氧管理非常关键。病害发生后需谨慎用药,不能盲目消毒和杀虫,应规范使用渔用兽药,减少拉网、加水等“动水”操作。

  四、做好疾病监测

  及时关注“倒春寒”和“梅雨鱼瘟”气象,做到早发现、快处置、防扩散、控危害。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养殖品种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请登录“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的‘常见疾病栏目’)”查询。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