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建议提案办理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080号提案答复的函

    

  穗农函〔2023〕275号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080号提案答复的函

侯兴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科技支撑广州市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第2080号)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推进广州市乡村振兴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对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我局会同市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和南沙、增城、从化、黄埔区人民政府认真研究办理,并于8月14日与您进行座谈交流,征求您对答复稿的意见。经综合相关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是关键。您的提案针对性强,对广州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科技富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广州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3.85%。

  一、关于继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一)加强对重点农业产业相关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市级财政一直高度重视对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和研发、都市现代农业、种业振兴等领域在内的“三农”投入,助力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是加强基础创新平台建设。以强基础提能力为重点,对照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重点在现代生物种业、智能农机装备与精准农业、动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业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等重大领域,解决现代农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此外,支持广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关键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建设木基生物质功能材料、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信息技术、特色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智慧农业、丝苗香米科学与技术、农产品智能感知与品质控制等重点实验室,有效推动我市农业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二是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由市级财政分别按照每个产业园1亿元、0.5亿元的标准对海珠、荔湾、天河、白云、花都、番禺、从化区获批创建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给予补助,其中科技研发与信息支撑是其中一个重要支持方向。2022年市本级财政投入3.05亿元、2023年预算安排8000万元,继续支持我市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步伐。三是支持现代种业振兴。加强作物种业科研扶持,2022年组织全市承担14个省级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种业振兴项目,市财政每年投入1200多万元开展蔬菜、花卉和水果等种业科研创新工作,着力选育出一批特色优势新品种。全国首创设立地方性种业基金,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子基金、直投等方式,对种业发展企业和项目进行扶持。截至2022年底,市财政已分年度出资1亿元,设有4支子基金,认缴总规模4亿元,已投项目10个,累计投资额2.8亿元。

  (二)促进科技研发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提供政策保障、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搭建对接平台、办好展示会等方式,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构筑了农村基层与科技人员的直接沟通渠道,让产业需求和研发力量真正衔接起来。一是优化软环境。《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做出系统性和制度性的安排,重新修订的《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基本政策保证。二是用好特派员。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印发《广州市进一步深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行动方案(2022—2024年)》部署6大行动任务,鼓励和支持特派员赴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培养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帮助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已累计开展各类科技下乡服务1834次,培训农户及技术人员27836人次,推广成果(品种、技术)986(个次),开发新产品80个,形成新工艺或技术数61个,建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171个,示范面积18085亩。三是搭建新平台。依托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华南中心),建立公益性的种业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平台,加快育种材料、育种技术、品种权在科研机构、种业企业之间的快速流动,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平台中心完成首批种业成果交易,涉及农作物品种88个,有效推动种业科技成果交易转化落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需求对接平台,申请入驻平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等超100家,征集农业经营主体科技需求305项,征集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待转化科技成果361项;组织会议集中对接4场次,现场参会企业与农业科技专家达成协议签约31项。此外,组织推荐从化、南沙、增城区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名单;推动增城正旭农业科技星创天地建立“华南A谷(增城分园)”,成功引进38家农业科技企业入驻,有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四是举办展示会。着力打造种业成果展示推广、交流交易平台,推动种业科研成果交易与转化。目前,在广州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21届广东种业大会(博览会)和25届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每年示范推广良种5000个以上,成为国内种业示范推广和品牌展示最具影响力的地区之一;每年举办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等各类种业科技、产业和学术等论坛,聚首麦康森、桂建芳、刘少军等多位种业院士、专家和行业龙头,共同为破解种业“卡脖子”问题、实现种业振兴出谋划策。五是科技进村入户。全市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园建设5家区级农技驿站、13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建设1家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认定30家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2022年共示范新优品种40个、先进适用技术28项,全年示范面积2万多亩,辐射带动面积18.78万亩。组建各级农技“轻骑兵”团队共25支,为专业村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农技服务,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2022年全市共出动农技人员2792人次,服务企业(农户)1630家次,解决问题2042个次。

  (三)整合各方科技力量推进现代农业科技攻关。一是开展政企研协作。充分借助驻穗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瞄准主导、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争取刘少军院士工作站落户南沙、隆平院士港落户黄埔,全市建设了各类农业(产业)研究院19个,囊括丝苗米、蔬菜、花卉、荔枝、蛋鸡、生猪、渔业等不同产业及智慧农业等领域,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引领科研创新和攻关,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全力支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围绕现代种业、种植养殖、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2018—2022年,累计支持农业领域相关科技项目197项,2023年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农业领域项目84项(同比增加32%),支持经费6200万元。通过组织科研攻关,突破了一批现代农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三是推动特色种业创新。鼓励按照“1个产业(项目)+1个科研团队+1家实力企业”的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育种,突破种业卡脖子技术。目前,我市商业化育种体系正加速形成,推动39个科研团队分别与22家种业企业开展科企合作,建立商业化育种模式,扎实开展良种科研联合攻关,加快培育推广一批突破性的穗字号优新品种。其中,海大集团选育的凡纳滨对虾“海兴农2号”新品种成功破解了国外对虾苗“卡脖子”难题,在国内虾苗市场占有率位居首位。

  二、关于推进农业科技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科技是引领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吸引高端领军人才、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科技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农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科技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一是引进农业高端创新领军人才。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通过签约聘请、项目合作、特聘专家等形式,吸引高层次人才为我所用。黄埔区隆平院士港引进谢华安等6名院士团队进驻,南沙区引进刘少军院士团队参与国家级现代渔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化区吸引罗锡文等7名院士,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学研协作,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依托高等院校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市属高校中,广州大学开设有生物学本科专业,并具有遗传学、植物生物学硕士学位和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广州大学拥有广州市作物基因编辑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植物适应性与分子设计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作物抗逆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已经成为受到国内外认可的生物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该校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生态环保、农业等领域开展相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三是发展壮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计划2022年-2024年累计选派300个左右农村科技特派员专家团队,赴农业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建立300个左右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拟推广超过1000项现代农业新技术应用或转化。截至目前,审核入库农村科技特派员超4000名,组织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290项,支持经费2900余万元。是提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2022年,市级统筹围绕粮食、蔬菜、水产、水果、智慧农业等主题,举办5期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培训,并遴选技能过硬、服务优良的农技骨干参加省基层农技人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总计培训农技人员254人,农技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我市3名基层农技人员荣获2022年“广东十佳最美农技员”“广东农技推广能手”称号,从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入选“全国星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从化区禽畜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入选“全国星级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五是做好乡村人才职称评审。积极开展乡村人才职称评审,增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农民的职业认同感,激发人才扎根乡村动力。自2021年开展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工作以来,共评定经营管理、生产应用专业乡村工匠235人。其中高级45人,中级116人,初级74人。积极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近三年我市共评审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141人,初级职称206人。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推进科技支撑广州市乡村振兴有关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推进隆平院士港、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刘少军院士工作站等一批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瞄准产业发展技术关键问题,组织开展产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争取取得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二是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举办农业科技成果对接会,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优化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评价机制,以科技特派员项目为抓手实现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经营主体精准对接。三是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专业化人才。以特聘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吸引农业领军人才,支持和指导有条件的市属高校加强农业交叉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建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再次诚挚感谢您对我市农业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8月16日

  (联系人:彭雅炼,联系电话:86395189、15602321587)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