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建议提案办理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009号提案答复的函

    

  穗农函〔2023〕300号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009号提案答复的函

市政协农业农村委:

  贵委在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广州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率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第1009号)提案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协调组织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单位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于8月25日与贵委领导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认为该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和产业发展前瞻性。经综合各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概况

  根据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的部署,国家、省、市分别于2017、2018、2019年,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建设工作。根据省关于珠三角地区建设产业园的要求,广州市自筹资金建设省级产业园,责任主体是各区政府,实施主体是企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以及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等,监督主体是市农业农村局。市级财政按照每个国家级产业园1亿元、省级产业园5000万元的标准,对海珠、荔湾、天河、白云、花都、番禺、从化等7个区创建的产业园给予补助,同一产业园按其创建的最高等次给予补助;黄埔、南沙、增城等3个区自筹资金建设产业园。2019-2022年,广州市分四批创建23个省级产业园,吸引6个国家级、70余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等180多家实力企业参与产业园建设。产业园总数位居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超30亿元,规划落实项目超480个,带动农户约14万户,助推主导产业总产值370多亿元。其中从化区、增城区接续创建国家级产业园,为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关于补齐市区级产业园短板

  2019-2023年,我市创建了2个国家级产业园、23个省级产业园。从数量上看,总数位居全省第二、珠三角第一;从类型上看,包括19个特色产业园、4个功能性产业园;从分布区域上看,从化区8个、增城区5个、花都区3个、南沙区3个、黄埔区2个、番禺区1个、白云区1个,已实现主要涉农区省级产业园全覆盖、全市主要特色农业产业全覆盖。总体而言,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创建国家和省级产业园,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后续将就市级和区级产业园建设的必要性开展进一步研究论证。

  三、关于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产业园建设坚持特色引领,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按照“一个链条谋划产业”的思路,依托绿色优质蔬果、名优花卉、现代渔业、生态畜禽等广州本土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研发、种养、加工、物流、销售等全链开发与融合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产品丰富、三产融合的全链条产业链,实现产业园产业链转型升级。从化区花卉产业园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花卉生产、加工、销售与休闲农业等紧密结合,打造“九里花街”观光带,建设西和花卉文化体验馆,串联花卉、景观、文化等元素,走出一条都市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高出当地农民的36.7%。增城区以“生产+加工+旅游+营销”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延伸贯通一二三产业,将增城荔枝、丝苗米、蔬菜产业发展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食品加工制造业优势、都市休闲观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创鲜番石榴产业园”“稻梦空间”“彩虹步道”等已走出一条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新路子。

  依托产业园牵引带动,全市累计建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广州荔枝)1个、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8个;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品牌计划(增城荔枝)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4个、省级名特优新区域公用品牌24个、“粤字号”农业品牌34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注册商标12个。通过产业园建设,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优势,集中打造档次高、叫得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有效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四、关于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我市产业园通过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推动人才、科技、资本、市场、信息等要素对接,吸引185家企业参与产业园建设,撬动社会资本超20亿元。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6家、25家、45家。积极引导入园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建立联结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19年以来,23个产业园带动全市约14万户农民就业增收。如从化花卉产业园通过创新土地入股、协会带动个体经济等模式,带动3.8万名农民参与花卉产业,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比重达70%;花都空港花世界产业园招聘村民入企就业,传授盆景手艺,人均月收入超5000元;从化荔枝产业园采取以树入股,开展集中规模经营,以“授人以渔”形式,带动果农就业增收、增产增收和增效增收。后续我们将在确保财政补助资金安全使用前提下,研究探索更多创新机制办法,吸引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园建设,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五、关于强化科技赋能与平台支撑探索未来农场新业态新模式

  各产业园坚持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农业,以产业园为载体,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岭南特色和现代都市农业两个方向,组织高校和农业龙头科技企业,聚焦农作物良种培育、新型肥药、农产品加工贮存、动物疫病防控、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和装备智能化、精准施肥、农田修复、节能农机、食品安全及农村产业等方面,开展现代农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研究开发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技术标准。近几年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4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8项,为我市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供给,引领主导产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南沙区渔业产业园通过引入中国农业大学及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力量,应用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技术,提升农事生产管理效率,致力打造精准化养殖、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的智慧渔业园区。从化区花卉产业园创立天南星科种子资源库、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科研基地等平台,自主培育红掌、观赏凤梨等新品种261个,其中获省级以上新品种授权53个,拥有专利技术141项,花卉品种审定与专利技术数量全省领先。

  我市还认真研究分析现代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与制约因素,率先探索功能性产业园建设,为拓展延伸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提供良种良法、设施设备、加工储藏、信息智能等专业服务,提升都市农业产业整体效益。黄埔区现代种业(农作物)产业园于2021年率先突破广东省同一地块双季稻亩产3000斤高产水稻技术,并取得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优异成绩,实现“藏粮于技”。现代农业装备与服务产业园引进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科研团队、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荷德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参与开展丘陵山地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第十一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总决赛银奖。

  六、关于构建市区协同联动机制加强绩效评估和动态监测

  我市一贯高度重视产业园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批示、明确建设要求,分管负责同志分别带队指导督促各区抓好落实,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实行通报制度,市农业农村局每季度将产业园建设进展情况上报市分管负责同志,通报至区主要负责同志,督促各区区长履行好产业园“园长”职责。二是通过每月召开调度会、现场检查督导等形式指导各区加快建设进度。三是产业园申报验收公开化、制度化,申报环节区组织、市推荐、省认定,验收环节区负责、市检查、省抽查,层层把关确保创建质量。四是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财政局出台产业园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根据相关规定及时修订,制定验收指导意见,用好第三方审计评价资源,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使用,不断提升产业园建设运营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局将会同各区政府和产业园实施主体认真落实《广州市2021-2023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切实履行各方责任,合力推进产业园建设。一是督促各区政府把产业园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推动优质农业企业和项目落地。二是督促产业园实施主体按照国家、省、市产业园建设要求,科学组织制定产业园建设和资金使用方案,确保资金投入、设备设施、信息资源等保障到位,按期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参与科技合作,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三是切实履行监督主体责任,市农业农村局将加强对各区的统筹指导,研究优化全市产业园建设思路,加大产业园建设进度和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强化资金使用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衷心感谢贵委对我市产业园建设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8月25日

  (联系人:李睿,联系电话:31922106)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