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建议提案办理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5074号提案答复的函

    

  穗农函(2022)450号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5074号提案答复的函

黄泽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人才振兴为抓手,推动广州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5074号)收悉,提案深入分析了我市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存在的问题,创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乡村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保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综合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在广州的乡村地区放宽亲友搭户,提升人才数量和质量,加大乡村人才引进的灵活性,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的建议

  我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将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着力解决乡村地区人才投靠落户、人才引进难等问题,多措并举推动优秀人力资源向乡村一线集聚。

  一是在政策供给上持续发力。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入户政策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不断强化人才入乡政策支持,吸引更多年轻、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到郊区新区工作生活。

  二是在平台打造上持续提升。打造人口大数据平台和辅助决策系统,为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提供决策支撑。加强农业领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养引进,推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黄埔隆平院士港等重要载体建设,引进谢华安、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柏连阳等多个院士团队。通过支持实施“新型非洲猪瘟疫苗研发”项目,吸引刁有祥、廖明、唐熠团队等农业领域高端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

  三是在改革试点上持续探索。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为契机,深入探索广清两市居住证年限互认政策,在广州片区(范围为我市花都、从化、增城3区)办理居住证签注的持证人,可累计计算在清远片区(范围为清远市清城、清新、佛岗、英德连樟样板区)的居住年限,为农村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拓宽人才流动渠道,提升人才数量和质量。

  二、关于“推动乡村振兴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加大人才使用的激励性,创新培养人才方式”的建议

  我市高度重视乡村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外引”“内育”,扩大本地技能人才有效供给,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一是建立涉农区与科研机构双向交流机制。在主要涉农区与驻穗院校之间建立“两级挂职、三层对接”的工作机制,由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6所省属高校(科研院所)选派干部赴涉农区挂职副区长和镇(街)党政科技副职,建立涉农区与科研院校、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科研团队、专家与农户的对接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人才优势,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培训、开设涉农相关课程,设立涉农人才培训基地,对农村户籍、涉农专业7.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在校生由政府资助学费,2021年全市7所技师院校涉农专业招生1400人,超过过去五年毕业生总和。

  二是大力推动科技下乡、人才下乡。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累计入库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2300人,建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73个,实施助农项目100多项,10名人员获评省级优秀称号。实施“百团千人科技下乡”工程,共组建347个专家服务团队,2345名专业技术人员助力乡村振兴。实施广州市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累计设立1788个科技示范户,推广应用新产品1183个、新技术和实用技术255项,示范面积47.17万亩。深入做好“三支一扶”工作,2021年新招募高校毕业生68人,服务期已满的实现100%就业。

  三是加快培育高素质复合型“新农人”。制定土地流转、销售服务、金融信贷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的扶持政策,建立全程监管、档案登记的培训管理制度,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训机制,强化“普通农民—技术农民—产业农民—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推动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走在全省前列。2021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613名,258人获评省农村乡土专家,累计37家单位获评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7家单位获评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38.3万次人次参加电商云课堂专题培训。

  四是拓宽渠道培育乡村就业创业人才。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农村劳动者的技能提升补贴体系,资助农村户籍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1.6万人次。高质量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羊城行动计划,零门槛或低门槛帮助劳动者提升技能素养,累计开展“粤菜师傅”培训4.9万人次、“南粤家政”培训17.6万人次,市级以上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分别达18个、21个,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实现镇街全覆盖。打造“广州技工”金字招牌,首届全国技能大赛获金牌数第一,金牌数占全省40%。大力实施“乡村工匠”培养行动,开展专项能力考核1.7万人次,近三年全市获得“乡村工匠”相关职业证书1700多人次。

  三、关于“全力缩短城乡社会保险与广州灵活就业险的差距,推进广州全民‘一元’参保计划,提升人才在农村流动的保障性”的建议

  我市高度重视重视强化人才向乡村流动保障工作,围绕社会保障、待遇保障和发展保障,将人才工作向服务乡村振兴倾斜。

  一是强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出台《广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缴费激励制度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符合条件的年满16周岁的本市户籍城乡居民,可在户籍所在区参保,在本市居住并持有居住证的港澳台居民,可按国家和省的规定在居住证所在区参保。遵循权利和义务、公平和普惠相结合的原则,对参保人缴费、集体补助均分为7个档次随同调整、标准一致。保障服务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倾斜,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员、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等5类困难群体政府代缴标准,最低个人缴费标准同步提高为360元/年。

  二是强化保险保障体系支撑。在强化灵活就业保险服务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等规定,率先放宽非本市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方面,政府采用补贴的方式,鼓励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和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给予缴费补助,政府补贴累计总额每人最高可达2.16万元。在合作医疗制度方面,制定印发《关于落实广州市推广农村一元钱看病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方案》,大力推广农村“一元钱看病”,目前全市实施“一元钱看病”的村卫生站覆盖率已达95.74%,享受“一元钱看病”诊疗服务的村民累计达116.1万人次。

  三是强化乡村人才职称保障。出台《广州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对在乡村工作的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领域技术人员实行称职申报倾斜政策,如对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工作总结、教案、专利成果等可作为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到乡村挂职、兼职、定期服务的,其工作经历和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出台《广州市农业农村专业人才职称评价工作方案》,分类建立农业技术人才、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乡村工匠专业人才等类别职称评价体系,2021年首次职称评审中176名乡村工匠通过市评委会评审获得职称;开展乡村振兴相关工种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人数达23287人次,获证16868人。

  四是强化服务乡村人才待遇保障。对涉农专业人才的绩效工资予以倾斜,市属农业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用于科研人员的奖励部分、单位承担的各类涉农财政资助科研项目的间接经费用于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部分予以单列,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基数调控。推动职业院校教师面向社会开展涉农培训等技能培训的劳务收入单独据实核定,完善职业院校开展涉农培训激励政策。

  五是强化乡村就业创业金融支持。深化落实工商资本下乡和鼓励乡村创业创新优惠政策,在保障人才科技创新、财政引导、税收优惠、生态环保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切实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环境。出台《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改进和提高“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城乡融合发展。制定实施《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强化政策扶持保障,支持农村金融项目。截至2021年末,广州地区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达2841亿元,同比增长1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为各类农村经营主体和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大对人才入乡服务“三农”、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强化乡村人才激励保障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改进工作。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8月12日

  (联系人:赵金涛、李何健,联系电话:86395556、86353115)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