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22517号建议答复的函
穗农函〔2022〕275号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22517号建议答复的函
彭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乡村振兴工作推动中遇到的困难》(第20222517号)建议收悉。建议中反映我市推进乡村发展、建设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对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经综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水务局、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土地政策”的建议
我市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发展用地问题,每年均将其列为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予以部署,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完善系列用地政策措施,推动乡村振兴项目落实落地。
一是积极推进“点状用地”工作。为保障分散布局的乡村振兴用地需求,2018年我市印发了《关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点状供地的通知》,明确点状用地的项目选址、规划修改、土地供应等程序;2020年印发了《关于保障现代农业产业园用地促进我市乡村产业发展的通知》,明确采取点状供地模式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优化土地供应方式,降低用地成本。为加强对“点状供地”的分类指导,我市于2020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项目点状用地分类办理指引的通知》,进一步明晰实施路径,按是否征收为国有土地、是否需转为建设用地的标准,分为“不征不转”“征转合一”“征转分离”三大类,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申请规划条件、办理农用地转建设用地手续等环节的办理流程、审核条件和依据等作出了详细规定。目前,从化区西和万花风情小镇文旅项目、花都区绿沃川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番禺区国家级现代渔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番禺区水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等已取得实质性进展,部分项目已获属地区政府批复。
二是支持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加强对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和旧村的活化利用,大力支持多元化乡村文旅产业发展。2019年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若干规划用地政策措施,明确“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宅基地整理、村庄拆改等节约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发展住宿、餐饮、停车场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支持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和地上房屋,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下,进行翻新、装修、改造”,“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为乡村文旅产业土地利用提供了新的空间。如番禺区蔡边一村、增城区派潭镇邓村石屋围龙屋经改造和修复利用已成为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三是科学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需求。在现行土地政策框架内,千方百计做好乡村振兴项目用地保障,对优秀的文旅餐饮、民宿项目,按规定落实建设用地规模、指标等,支持项目落地实施。在规划上留足,各区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时,将预留部分建设用地规模不予上图,弹性用于保障选址未稳定或未来新增的乡村振兴项目用地需求。在指标上倾斜,在全市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市和涉农区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标(专项安排不少于1000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村振兴项目),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对参与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等建设,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在执行中保障,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已安排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的现状农用地,可依法办理规划用地手续后实施;对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未安排规划城乡建设用地的现状农用地(包括一般耕地、林地等),如属于区政府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可按程序申请使用预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将规划农用地调整为规划建设用地。
二、关于“创新实施水利法”的建议
我市以省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流域山水生态格局与特色小镇规划布局,积极探索“碧道+”多元融合模式,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成了广州流溪河碧道等一批乡村地区碧道精品工程、亮点工程。
一是优化设计理念。突出因地制宜,出台了《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年)》,按照广州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的布局,探索优化一套具有岭南特色的超大型城市治水思路。突出生态修复,在设计阶段落实河流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明确水岸建设“以水生态自然修复为主,防止破坏性建设行为”,坚持“多留少改,天然雕饰”,不搞千河一律、千湖一面,维护生物多样性。突出多元共建,邀请世界顶级建筑大师团队(如美国贝氏事务所、AECOM等)参与设计,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管理,提升碧道规划、建设和管理质量。2021年,广州市碧道项目荣获WLA世界景观建筑奖,从化区良口镇生态设计小镇建设暨鸭洞河治理工程获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设计奖”。
二是强化制度创新。在推进河涌治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一河一策、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统筹治水治岸治城。先后组织编制《广州市新街河干流岸线管理规划(2018-2030年)》《珠江广州河段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18-2035年)》《流溪河上游段(温泉人工湖坝~流溪河水库及黄龙带水库)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2020-2035年)》等文件,突出管理保护水域岸线,将保护优先、维护河道水生态等理念融入河流岸线保护规划。同时,坚持开门问策、问计于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规划编制前充分调研论证,编制完成后邀请专家评委会对编制内容的整体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评审,确保河岸管理规划顺应人民意愿、符合群众期盼。
三是提升施工标准。我们在保障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尊重河流自然属性,严格施工标准,注重保护自然风貌的原真性。印发《广州市碧道建设技术指引(试行)》,明确堤岸护坡改造要根据堤岸现状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驳岸改造方法,化硬质护岸为软性堤岸”,护岸护坡采用天然材料和生态材料,避免简单采取硬化、渠化等传统措施,适应河道自然性、生态性、亲水性的要求。施工完成后,按照《广州市碧道建设评估办法(试行)》,组织专家对碧道的整体环境、堤岸护坡等内容开展评估,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三、关于“创新产业下乡政策支持”的建议
我市高度重视“乡村+文创”“乡村+游乐”“乡村+民宿”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推动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变。
一是强化政策指引。在民宿方面,编制了《广州市民宿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8-2035)》,出台了《关于促进和规范乡村民宿发展的意见》《广州市民宿开办指引(试行)》等政策文件,着力打造北部以从化、增城为主的山区生态民宿区,中部以荔湾、越秀为主的都市文创民宿区,南部以南沙区为主的滨海水乡民宿区,指导民宿业规范健康发展。在农村电商方面,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电商培训推动创业就业的工作方案》,聚焦人员培训、创业就业、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培育农村电商经营管理精英和品牌(产业)带头人。2021年建设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点52个,培训6000多人次,带动创业就业2278人次,“电商创业者+农产品基地”“电商创业者+农民合作社”“电商创业者+农户”等形成规模。
二是强化财政扶持。出台《旅游民宿等级划分与评定》等政策,2021年评定首批9家星级民宿,对获评的三星、二星民宿分别给予20万、15万资金奖励,推动形成民宿集聚发展效应。开展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工作,将乡村经营驿道客栈、民宿、农家乐、返乡创业的创业者(经营主体)等,纳入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和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扶持政策范围,2021年发放就业创业补贴资金约20亿元,惠及110万人次。
三是强化主体培育。积极培育各类乡村生产经营主体,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先后出台了《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意见》《广州市示范家庭农场评定及监测暂行办法》等文件,创新金融、人才、用地等扶持政策,着重在公共服务、教育培训、扶持激励和监管规范上下功夫,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力、经营能力和带动能力不断提升,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45家、农民合作社1600多家、认定家庭农场668家,带动农户近300万户。
四是强化宣传推介。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促销活动,组织举办农博会等各类展览会,为推介本地农产品对外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创新开展田头直播、云上花市、荔枝线上定制,联动品牌、电商企业开创“品牌助农”新模式,探索农产品预售、定制、众筹、拍卖、认养、文创组合等新型销售模式,延长农产品销售周期,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2021年疫情期间,市政府集结全市之力打赢抗疫助“荔”营销战,助力荔枝销售额逆势增长10.7%,让30万荔农眉开眼笑。推出田头音乐会、稻田走秀、农产品主题说唱等新兴文化传播方式,深挖农产品文化内涵,将文化挖掘与品牌建设贯穿服务模式中,让农产品卖出文化,卖出市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了18个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1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1年乡村旅游为“游在广州”提供了近七成的旅游经济贡献率,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乡村振兴工作实践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强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以利于我们更好地改进工作。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2日
(联系人:唐凤灶、黄元璋,联系电话:86390692、31529315)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