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建议提案办理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第20202093号建议答复的函

    

  穗农函〔2020〕285号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第20202093号建议答复的函

魏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广州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几点建议》(第20202093号建议)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我局会同市科学技术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商务局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8月25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相关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着力推动种业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导与政策支持。编制出台《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建设规划(2016-2025)》,明确指出要聚焦热带亚热带农作物种业,立足岭南特色蔬菜、花卉、水果等优势,构建与国际相衔接、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建立种业企业总部基地,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种业企业。原市农业局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建设若干意见》,内容涵盖财政、科技、人才、用地、金融、税费和种业小镇特殊扶持政策等七大类20多条具体措施。

  (二)加强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我市已组建成立广州国际种业联盟,围绕种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通过深化种业体制和机制改革,整合大种业行业之间、行业内部的优势资源,以市属农业科研机构为依托,联合国内外高端种业科研机构和大型种业企业集团,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种业技术创新合作组织。目前,种业联盟成员单位已发展到304家。

  (三)增强“广州种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先后成功举办广州种业投资推介暨广州种业联盟成立大会、广州国际种业中心(种业小镇)建设情况通报暨广州种业联盟会员大会、广州国际种业中心与大湾区“菜篮子”融合建设研讨会、广州蔬菜新品种展示会等。组织团队赴多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重点对大型种业科研机构和大型国际企业开展招商宣传。完成广州国际种业中心、广州种业小镇等标识版权注册工作,不断提高“广州种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强化行业监管,规范种业市场。严格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制定监管计划并贯彻落实,强化日常监督巡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种子打假暨放心农资下乡活动。尤其结合春耕、秋冬种重点用种季节,开展“春雷”行动,加强对种子企业的执法、监督检查,严格核查企业的经营许可资质和品种登记,严厉打击种子侵权假冒行为,坚决清理取缔制假售假窝点,维护种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一)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按照突出高科技、集约化、全链条、大品牌的建设思路,围绕“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建设要求,组织各区根据区内优势产业,实施以优质蔬菜、岭南水果、花卉、水产、畜牧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园建设活动。目前,我市累计创建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位列珠三角地区自筹资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首位,基本实现主要产业、主要涉农区全覆盖。其中,从化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纳入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全国共8家)。

  (二)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积极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全市获评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3条、省级专业镇12个、省级专业村102条、市级专业村108条。二是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示范区。建成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三是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深度融合。引导观光休闲农业向休闲、养生、体验、健身、度假等功能多样化、服务综合化、产业融合化方向发展,成功培育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示范镇6个,创建省级农业公园5家,市级农业公园28家。

  (三)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一是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我市已打造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4个,6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增城迟菜心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二是大力推进名牌产品建设。目前,我市有效期内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182个,总量居全省首位。获评的名牌产品覆盖粮食、蔬果、畜禽产品、水产品、种苗、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多个品类。

  (四)加快农业电商物流建设。一是发动电商平台设立扶贫区。支持本土电商平台唯品会设立扶贫区,利用流量支持,为疫情期间贫困地区优质农特产品网上销售提供便利,对入驻电商平台的商户给予政策优惠,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利用直播电商扩大农特产品销量。充分利用直播电商全景呈现、引流带货、实时互动等特点,帮助贫困地区优质农特产品线上销售,打造“直播电商+扶贫助农”新模式,带动贫困地区增产增收,助力我市消费扶贫工作。三是鼓励社交电商培育当地农特产品牌。支持广州风行集团“风行生活”创新营销模式,充分发挥O2O电商平台线下连锁专卖店的前置仓功能,收购从化农产品,在广州核心社区圈开展“买牛奶送蔬菜”活动,打通农产品从采摘到包装入城、进实体店、进社区直至消费者手中的全程供应链,解决了农产品进城难的问题。四是引导生鲜电商销售滞销农产品。发挥盒马鲜生、京东、风行生活等生鲜电商能够将农产品从田头直达消费终端的优势,鼓励企业利用平台大数据,整合市场需求与仓储供应、物流保障等多方资源,精准对接销售因疫情滞销的农产品。

  三、强化现代农业人才支撑

  (一)深化校企合作。一是开展校企合作。积极组织市属各高校、中职学校与涉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和实训基地等合作平台,聘请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和创新创业导师,承担相应专业课程、实训实习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开展“粤菜师傅”工程,建立工作室、培训基地等平台,创新培训模式,培育一批粤菜厨师。二是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包括线上电商营销推广服务,线下旅游科普服务等活动,培养了解农村、熟悉农业需求、乐于服务农村的新型技能人才。三是开展“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通过“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为农村培养基层干部,截至2019年底,已累计招收基层党员干部专本科生共11939名,顺利毕业6186名,村(社区)“两委”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高到78%。四是市属4所涉农专业中职学校对涉农专业学生落实免学费政策。

  (二)多渠道支持农村基层人才发展。一是实施技能提升培训补贴,从2014年开始,凡是符合条件的在穗务工人员(不分户籍),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取得相应证书的,均可获得400至3000元不等的技能提升培训补贴。疫情发生以来,积极发挥“互联网+”培训方式作用,支持推动企业开展职工线上适岗技能培训,根据实际参训人数每人每课时30元标准给予企业培训补贴,截至7月3日,全市累计线上涉农企业备案9家,备案人数992人。二是实行职称申报倾斜政策,对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工作总结、技术推广总结等可作为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工作,到乡村挂职、兼职、定期服务的农业科技人员,其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三是进行免费创业培训,依托各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等“一站式”创业服务,并按规定落实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有关扶持政策。四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为造就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从2016年起,全市每年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引领带动型新型职业农民1800人。截至2019年末,全市七个主要农业生产区(白云、番禺、花都、黄埔、南沙、从化和增城区)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566人,其中生产经营型3704人,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引领带动型3862人。

  四、整合资源,开展农业科技创新

  (一)建立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市属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进行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及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开展种质资源库(圃)等基础平台建设、新品种选育与研究、种业科研、科技进村入户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建设。建成“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蔬菜育种新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及农业农村部授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及产地环境检测机构”等重点实验室和检测机构;建设了蔬菜、花卉、水果等多个种质资源库,做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更新工作,开展创新利用研究,加快新品种培育步伐;组建了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科研条件平台。目前,正在牵头推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总部)建设工作。

  (二)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支持实施一批农业科技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利用高新技术辅助育种、杂交育种等方法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成功选育出“五源占水稻”“玉田1号菜心”“小娇红掌、朝阳红掌”花卉、“早佳8号枇杷”等新优品种46个。开展茄瓜抗青枯病机理研究及抗耐热新品种选育、淡水池塘环境生态工程调控与尾水减排关键技术及应用、南方特色果蔬贮运保鲜关键技术及应用、红掌主要病害防控关键技术等得到推广应用,攻克一批农业发展中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提高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水平,有力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的提升和科技成果转化。

  (三)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整合我市农业科研资源,促进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花卉研究中心、果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入选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综合示范与培训站、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省级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有效提升了广州农业的科技含量、影响力和辐射示范能力。

  五、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科技兴农助农

  (一)大力开展良种良法示范。借助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利用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的辐射示范效应,大力开展良种良法示范。在全市设立科技示范户及连片示范点30个,示范主导品种和新优品种250个次、主推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64项次,示范面积3.6336万亩,带动农户15000多户次,辐射带动面积近20万亩。2019年认定广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家、培育2家,12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82万亩,示范推广应用农业主导品种和新优品种10个,主推技术和实用技术11项,带动户数1.3万多户,辐射带动面积4.2万多亩。

  (二)深入开展重大农技推广活动。一是每年举办两场大型农业科技下乡咨询活动,组织省、市、区各级农业科研及推广单位、农业企业现场为农民提供农技咨询。二是每年举办春(秋)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两次,加强种业企业交流,推广农业优良品种。三是每年举办广州市农业新优品种擂台赛,评比遴选种业企业优良农业新品种。

  (三)深入开展农技公共服务工作。开展农技应急服务,拍摄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科普视频,“农业通”用户数量常年保持在1万户以上,累计发布农技短信等300多万条,开展现场农技咨询服务及农技应急服务100多次,建立“广州农博士”技术平台,推动“农博士”现代农业技术咨询社会化服务,加强“农博士”服务专家团队管理,创建“互联网+农技推广”新模式,以“专家问诊+抢单”相结合的新手段,面向广大农村、农民提供农技远程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上的问题。目前“农博士”服务团队与专家队伍已扩大到700多人,更新农技知识材料1000多篇,问诊服务五星满意度达97.7%。

  六、下一步计划

  (一)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广州大种业产业集群。以“立足广州、辐射内地、面向全球”为总体定位,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行为”为建设模式,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种业中心为目标,着力规划建设“一个总部、三大片区、四大平台、五大基地”,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广州大种业产业集群。重视高品质种子研究,在黄埔区建设隆平院士港及产业配套项目、大吉沙岛水稻都市农业示范园等项目,鼓励种企与科研单位合作,创新市场导向的育种方式,增强我市优质水稻品种自主选育能力,保障我市粮食生产安全。

  (二)开展都市农业产业带规划编制,优化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围绕“稳定基础保障农业、壮大新兴支柱产业、提升地方特色产业、做强现代休闲农业产业”来打造思路,开展都市农业产业带规划编制,优化都市农业产业布局。抓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和农业公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等认定工作。聚焦打造蔬菜、水产、花卉(含盆景及园艺)、畜禽、水果、种业、休闲农业等产业,推动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监管制度,持续做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产品加工企业认定相关工作,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信息平台;大力实施重要农产品扩量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深入推进耕地“零弃耕”,持续抓好粮食、生猪、蔬菜、水产、水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提升重要农产品的自给率和品质水平。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和保护力度,以省名牌产品(农业类)、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发展培育建设为重要抓手,优化品牌发展格局,鼓励知名品牌进行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构建高质量都市现代农业体系。

  (三)加快农业人才队伍培养,强化人才支撑。拟制定出台《广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2021-2025年)》,全市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600人,计划五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000人,加快形成与产业需求相对接、与农村发展相适应,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强化对各区企业适岗职业技能培训的指导,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更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适岗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加强对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监管力度,做好培训服务工作,引导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继续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积极与涉农企业、有关科研院所进行聚集推动“三农”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对涉农专业的支持力度,在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产教融合项目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继续支持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实施好“羊城村官上大学”工程。

  (四)大力推进科研资源整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能力。协调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扶持我市入选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综合示范与培训站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示范和转化,引导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农技推广工作。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优先支持的位置。协调各方推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相关工作。支持驻穗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大力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繁制种技术和蔬菜高效安全生产新技术等研究。

  再次诚挚感谢您对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9月14日

  (联系人:黄林、吴传龙,联系电话:86394635、86359722)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