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服务 > 农事管理

广州市2024年7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7月份,气温、水温逐步上升,养殖水生动物进入生长旺盛期。伴随投饵量加大,残饵和代谢物增多,养殖水体中有机质及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增加,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及病原微生物增殖,水产养殖病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市易发生淡水鱼爆发性出血病、链球菌病、肝胆综合症等病害。本月要加强关注高温、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对水产养殖造成影响或引发疾病,要做好防洪防涝及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和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

  一、病情预测预报

  7月水产养殖,鱼类应该重点关注草鱼出血病、锦鲤疱疹病毒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鲤浮肿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柱状黄杆菌病、弧菌病等,虾类需注意防控白斑综合征、十足目虹彩病毒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虾肝肠胞虫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纤毛虫病、蜕壳不遂症等疾病。

  (一)鱼类疾病

  1. 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及青鱼,发病水温为20℃~30℃。患病鱼出现鳃盖或鳍条基部出血,解剖查验发现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肠壁充血、肝脾充血等症状。各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 锦鲤疱疹病毒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Ⅲ型(又称锦鲤疱疹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及其变种,发病水温为18℃~28℃。病鱼游动无方向感,眼球凹陷,鳞片有血丝,皮肤上出现苍白的块斑与水泡,鳃出血并产生大量黏液或组织坏死。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各鲤主养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主要危害石斑鱼、鲈、牙鲆和大菱鲆等海水鱼类,不同基因型发病水温不同。患病鱼厌食,出现体色发黑、头部出血、眼球浑浊外凸、鱼体畸形、间歇性乱窜打转、螺旋状或旋转式游动等症状。南沙地区咸淡水鱼养殖需注意防控。

  4. 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发病水温为10℃~33℃。患病鱼体色发黑,体表广泛性充血或出血,尤其以鳃盖、下颌、前胸和腹部最为严重。患病鱼鳃丝肿胀,濒死鱼鳃血管易破裂而出血,解剖后可见淡黄色或者红色腹水,肝、脾、肾等器官肿大、充血,鳔壁出现点状或斑块状充血。各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5.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多种细菌,危害鲫、鳊、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时易发病。病鱼离群缓慢游动,体表严重充血,眼球突出,鳃、肝、肾颜色较淡,呈花斑状。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达90%以上。各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6. 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水温25℃~30℃为流行高峰,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各鱼类养殖地区均应重点防控。

  7. 链球菌病:病原为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等,主要危害罗非鱼,在水温长期过高、水体缺氧等情况下易发生,水温25℃~37℃时流行,高于30℃易暴发,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罗非鱼主养区应重点防控。

  (二)虾类疾病

  1. 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虾、克氏原螯虾等甲壳类动物,发病水温为20℃~30℃。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病虾行动异常,甲壳上出现白点,白点直径小于3mm或连成片。各对虾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2. 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病原为虾血细胞虹彩病毒,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发病水温16℃~32℃,对虾体长4cm~7cm时最易被感染。各对虾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3.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病原为携带特定毒力基因的弧菌,包括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主要危害对虾。通常在放苗后7d~35d内发生并引起高死亡率。各对虾主养区应重点予以关注并做好预防。

  4. 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主要危害对虾,发病水温为24℃~31℃。病虾出现个体瘦小、肝胰腺颜色深、群体中体长差异大等症状。各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三)非病原性疾病

  因天气急剧变化造成水质恶化、缺氧、赤潮等,引起鱼虾应激反应、暗浮头、池塘倒藻等,各养鱼地区需重点关注。

  二、防控措施

  (一)加强养殖水质调控。夏季持续高温,水体昼夜温差大,水产动物代谢旺盛,养殖水环境和底质环境较为复杂,需要及时进行水质调控,确保养殖环境的稳定。 一是适量加注新水,加注时尽量避免将底质冲起。 二是勤检测池塘水环境的pH、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换水、增氧等应对措施。 三是注意监控养殖池水溶氧,勤开增氧机,保持充足溶氧,谨防水产养殖动物缺氧、浮头。

  (二)加强饲养管理。一是选用营养合适的饲料。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保证饲料新鲜,无杂质,提高饲料利用率。 二是科学合理投喂。夏季昼长夜短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投喂方式,根据天气、气温、养殖水体水质、养殖生物体大小等因素,做出合适的判断并及时对投喂次数和投喂饲料量进行调整。 三是降低应激反应。夏季持续高温,可以通过增加设置遮阳设施、逐渐加深池塘水位、使用地下水降温等措施减少水体温差,保持水体温度相对稳定,尽量减少因高温导致的应激反应。

  (三)加强病害监测。做到早发现、快处置、防扩散、控危害。

  1.预防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

  (1)减少饵料投喂,尽量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和改善养殖环境,增加开增氧机时间,保持池塘溶氧充足,有条件的适当降低水温。

  (2)泼洒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在饲料中添加多维和免疫增强剂增强体质,可用刺激较小的消毒剂泼洒,控制水体中有害细菌。

  2.综合防控肝胆综合征

  (1)症状:解剖肝胆综合征病鱼,明显发现肝脏颜色不正常,最为常见的有花肝、白肝、青肝、脂肪肝等,整个肝弹性很差,完全失去肝脏全部功能。

  (2)危害:吃料减少,前期不是很明显,饵料系数明显偏高,鱼体免疫力下降,整体产量不高,不耐长途运输。

  (3)成因:前期吃料过猛,饲料质量不好;水质差,常规指标不正常;水体菌相、藻相不平衡,蓝藻死亡产生毒素;过度使用杀虫剂、消毒剂等。最根本的问题是肝胰系统严重受损,引起代谢障碍。

  (4)防控措施:坚持四停一增,即停投料、停杀虫和消毒、停进换水、停用抗生素,增加开增氧机的时间。停料3天之后开始少量投料(只喂原来一半),添加肝胆康等护肝药,连续5天,再接千分之二的维生素C,连续3天拌料;加强水环境处理,全池使用塘底解毒宝、优生碳源等调水产品进行改底改水,平衡水体中菌相和藻相。

  三、水产养殖洪涝灾害防范技术措施

  通常雨水的pH值呈酸性,同时,洪水中裹挟大量泥沙、有机质、各种病原体和其他杂物,对养殖水体影响较大,养殖对象体质下降,极易引起水生动物疾病的流行和暴发。为降低洪涝灾害造成的水产养殖损失,防止灾后水生动物疫病暴发流行,现就水产养殖防范洪涝灾害提出以下技术措施,供参考。

  (一)灾前准备措施

  1.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掌握暴雨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关注雨量和持续时间,对产生洪涝的可能性和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2.做好养殖场区排水系统维修、维护,保证排水通畅,做到随时排放多余雨水的准备工作。

  3.做好池塘巡查。可适当降低池塘水位,防止漫顶;低洼池塘、池塘薄弱处、排水口可加架栏护网,防止漫顶塘鱼虾逃逸。

  4.预先做好水质调控,注意降水过多引起的PH骤降。灾前可适当减少投饵量,并添加维生素C、免疫增强剂及抗应激能力药物,防止水环境突变产生应激而暴发病害。

  5.将饲料、药物等渔用投入品放到地势高的地方,防止水浸泡。

  6.检修发电机组、道路、输电线路和防止滑坡等。

  (二)灾中管理措施

  1.安全第一。首先是生命安全,其次才是财产安全。远离山体滑坡、低洼水淹、潮湿漏电的危险地带。确保人身安全情况下,做好巡塘工作。

  2.暴雨洪涝期间停饵料、停药。

  3.检查养殖设施,疏通水道,防止突发事故。

  (三)灾后应对措施

  1.加强水源管理,及时调节改善水质。

  (1)灾后要尽快组织清除场区道路、塘基淤泥,及时排除场区污染水体。

  (2)检查水源和进、排水口,及时清除场区漂浮垃圾和杂草,确保进、排水通畅。

  (3)及时进行养殖水体消毒。可使用漂白粉、碘制剂等,或采用过滤、植物净水、增施水质改良剂等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换水、加注新水。

  (4)适当延长增氧机运转时间,尤其是下阵雨、无风、光照不足时要及时开启,防止缺氧。

  2.做好存量调查,适时补放水产苗种。

  (1)及时做好摸底调查工作,科学评估受灾池塘养殖品种的存量,以便做好消毒、苗种补放和后期养殖管理工作。

  (2)存量调查采用灾前灾后养殖对象摄食量对比测算方式。也可采用拉网检查。

  (3)补放品种可根据养殖情况、苗种存量、搭配模式和养殖周期灵活选择,苗种来源可就近从非灾区调入。要严格控制补放苗种质量,注意防止购入病苗、伤苗和弱质苗。

  (4)灾后水质变瘦,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难以保证养殖对象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因此,要选用配合饲料、加大饲料投喂比例。

  (5)坚持投饵“四定、四看、一检查”(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天气、看水色、看吃食、看活动,检查残饵量)。

  3.投喂优质配合饲料,提高体质。

  应选用优质配合饲料,同时添加多维、免疫多糖等增强剂,增强鱼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4.加强疫病监测,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病害防治方法应根据养殖品种的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请登录“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的‘常见疾病栏目’)”查询。

相关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