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 > 规划统计

关于市农业局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计划的报告

    

市委、市政府:

  2008年,在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农业系统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成功克服了低温雨雪冰冻、持续强降雨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三聚氰胺”事件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保持了农业平稳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开拓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现将我局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08年工作总结

  2008年,预计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88亿元,同比增长2.8%(产值为现行价,增长速度为可比价,下同);农业增加值168亿元,同比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828元,同比增长14.1%。

  (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努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

  一是积极扶持粮食生产。抓住中央、省加大种粮直补力度的良好机遇,协调大幅度提高种粮补贴标准。2008年市本级财政种粮补贴标准由每亩补贴10元提高到每亩补贴40元,2009年将提高到每亩补贴50元,加上中央和省的补贴资金,我市农户每种植一亩水稻可获得各级财政补贴超过110元,种粮农户平均每户获得的补贴近600元。同时,继续实施种粮大户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是大力扶持生猪生产。市本级财政安排1383万元资金,以“先建后补”的方式,扶持新建5个万头猪场和11个上规模养殖场扩建、改造养殖设施及环保设施,其中花都区的天生卫康猪场将分期建成年出栏生猪15万头以上、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猪场。同时,落实能繁母猪补贴,每年每头补贴由50元提高到100元;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共落实保费补贴资金超过475万元,全市已有9.9万头能繁母猪投保。扶持力度的加大,有效促进了生猪生产的发展。去年能繁母猪总量从前年16万头发展到22多万头;全年生猪出栏数预计达225万头,同比增长13.4%。

  三是积极实施各项抗灾复产措施。市本级财政共安排农业救灾复产资金1500万元,重点用于补助受灾农户购买急需的抗灾物资以及种苗、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及时组织优质种子种苗供应,并将农业良种补贴政策与抗灾复产工作结合起来,共对13.5万公斤农作物种子、388.7万株花卉苗和3000万尾鱼苗实施了补贴;针对灾后农资价格攀升的情况,安排800万元(其中山区镇400万元),对困难农户购买农资进行补贴。同时,及时组织专业技术队伍,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帮助农户做好渔业、蔬菜、水果、花卉等产业的抗灾复产工作。

  由于各项措施及时、到位,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带来的损失,实现了农业平稳增长,保障了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了农民增收。2008年,预计增长最快的畜牧业产值达65亿元,同比增长15.7%;受灾最严重的渔业总产量与上年持平,产值达49.5亿元,同比增长2.6%。同时,种植业由于蔬菜、水果受灾较为严重,产值略有下降,实现产值144.1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粮食作物面积达134.4万亩,产量达43.9万吨,产值14.67亿元,同比增长6.2%,圆满完成省下达的粮食工作考评任务;蔬菜总产量为316.4万吨,同比减少2.8%,产值73.6亿元,同比减少4.1%;水果总产量41.4万吨,同比减少14.2%,产值20亿元,同比减少17%;花卉种植面积20.3万亩,同比增长1.8%,产值26.7亿元,同比增长0.5%。此外,农业服务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预计产值26.8亿元,同比增长8.9%。

  (二)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抓好农业基础建设。全年共对12.31万亩农田、2.24万亩鱼塘实施了标准化改造建设,已累计完成120.31万亩农田和11.44万亩鱼塘的建设任务,分别达到“惠民66条”提出的2010年建设任务的82.4%和76.3%。同时,加强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推广示范,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7万千瓦;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攻克10项事关我市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难题,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万多人和新型农民7000多人,示范推广新优品种56个、面积38万亩,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是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过重新整合、调整,进一步明确规划建设29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全力推进南沙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力争到2010年完成投资累计达2000万元以上,打造代表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的示范园区;抓紧推进从化市万亩鲜切花基地的升级改造,力争到2015年建设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鲜切花科研、生产基地和展览、交易中心,以及集花卉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大型花卉文化主题公园。

  三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继续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加大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和贷款担保力度;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并积极组织申报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5家,新增7家;其中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分别达16家和5家,分别新增5家和1家。

  四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实施财政补贴开办费,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强业务指导等切实有效措施,大大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8家,其中新成立65家,成员达1428人。

  五是加强农业(海洋与渔业)生态保护建设。继续投入近500万元实施“沃土工程”,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0多万亩;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进一步提高海域使用管理水平,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监视系统建设已顺利通过国家海洋局验收;深入开展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继续做好伏季休渔工作和开展“放生节”增殖放流活动;加强花都桃花水母、从化唐鱼自然保护区建设,流溪河光倒刺鲃已列入国家第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三)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和认定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已制订农业地方标准170多项,建立了4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生产基地达903个,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达238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22家、产品97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5家、产品203个;获得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的总数达到了66个,位居全省首列。组织完成了广州农业特产标志和产品的评定工作,皇上皇广式腊味、珍奇味地瓜干等10个品牌等被确定为第一批广州农业特产。

  二是突出抓好供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市有2家定点农产品生产企业供应北京奥运会,24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供应奥运会赛区城市。通过采取建立专门管理档案、实施定期督查和驻点制度等措施,定点供应北京奥运会及奥运赛区城市的农产品在整个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全部合格,没有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药源性的兴奋剂事件,受到了农业部的表彰。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加大监测力度。监测结果表明,全市农产品合格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

  三是积极应对“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我市立即组织对奶牛场、饲料生产企业和蛋鸡场开展全面的检查和采样检测工作,没有检测出鸡蛋、奶牛场饲料和生鲜牛奶中含有三聚氰胺的情况;同时,还加强了对奶牛场和饲料生产企业的宣传教育和指导工作。

  四是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基本完成了全市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了基层防治员队伍建设;加大了强制免疫力度,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常年保持100%以上;健全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妥善处置了1起外源输入性禽流感疫情。此外,启动了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建设方案和各项前期工作获得了农业部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专家的充分肯定。

  五是加大农资、渔政、海监执法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市农业部门共开展农资打假执法行动684次,共出动执法人员4140人次,查处了不合格化肥98吨、农药30.9吨、饲料12.1吨、种子853公斤、兽药1146公斤,涉案货值共94.26万元;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执法203次,出动执法人员795人次,立案查处案件12宗,无害化处理生猪162头。全市无重大农药事故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无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全市共派出执法船参加渔场执法323航次,检查渔船9277艘次,查办违规捕捞案件983件,有效维护了捕捞秩序;排查登记用海企业54家,发现未办理海域使用或证件过期的用海企业34家,为下一步加强用海监管奠定了基础。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环境面貌改善和各项事业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市本级财政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2000万元,各有关区、县级市落实1.2亿元的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村容村貌改造项目。全年共有包括100个市级试点村在内的800个村(含自然村)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同时重点扶持打造一批新农村典型示范村;累计完成790条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9%;高标准推进新农村绿化建设,村庄居民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进展顺利,自来水、卫生厕所已基本普及,农村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善。

  二是努力促进中心镇建设和山区镇发展。继续落实中心镇专项建设资金1.65亿元,及时指导申报项目,并对历年来已立项未实施的项目进行清理,共调整三个镇5个未实施项目,涉及资金3379万元,共清理历年未实施建设资金2.1亿元。在继续落实扶持山区镇专项发展资金250万元的基础上,我局预算安排每个山区镇360万元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农业补助;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市直各有关部门共投入山区镇资金达5.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推动山区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预计6个山区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4.29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农业总产值19.64亿元,同比增长16.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995元,同比增长12%。同时,山区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三是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通过学习借鉴外地经验,试点先行、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的热潮,从化市城郊街万亩鲜切花基地、田心社,增城市小楼镇“小楼人家”、东西境村等示范点已初具规模。如从化市田心社借鉴成都“五朵金花”的经验建设“都市人的生态菜园”,将400多亩耕地出租给市民认种,不仅让当地农民能获得每分地每年500元租金和200元管理收入,而且带动当地特色餐饮业、特色农产品消费,目前已被认租了近800份,当地农民增收合计约40万元。

  四是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200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五保对象6025人,已建成五保村37个;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力度,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共拨出专款2261多万元对农村低保户、五保人员发放临时性物价补贴;新农合参合率达99.4%,筹资水平达100元以上,保障水平达2万元以上;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农村文、教、卫、体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强化落实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的五项制度,加强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工作,确保了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巩固前一阶段农村出嫁女权益维护工作成果,并根据“大接访”活动和日常信访工作中群众反映的情况,加强对重点个案的协调处理。

  (五)以思想大解放谋划科学发展,积极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研究和探索。

  一是参与研究制订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政策性文件。2008年年初,我局在市委常委会上提出研究制订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政策性文件的建议,成为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随后,我局作为文件起草小组主要成员单位,具体筹备组织我市党政专题考察团赴西南、华东地区的学习考察工作,全程参与了主体文件调研、起草工作,牵头起草了城乡商品市场体系一体化、进一步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配套文件,并积极参与土地管理等其他配套文件的起草工作。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其他配套文件也将陆续颁发实施,有关系列文件的出台必将对我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研究制订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激励措施。针对我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不高、流转方式比较单一,流转市场还不健全的状况,在深入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草拟了《广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细则》和《广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样式)》,拟对土地流转期限达3年以上、经营主体达到一定规模的土地流转中涉及到的农户,由市、区(县级市)财政每年共给予200元的补助;对成功帮助农户流转土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给予一次性每亩20元的奖励。目前,正在选择有关镇村进行试点,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后,将在全市推广。

   三是探索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重点是协调配合国土部门抓紧解决好历史遗留的“留用地”问题,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保障农民对农村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努力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四是协调解决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用地问题。针对我市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管理配套设施,甚至个别种养大棚在整治违法用地行动中被限期清拆,正常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同时也为了解决“农家乐”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问题,我们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并研究提出“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临时性建筑按农业用地管理;永久性建筑单列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或结合旧村改造统筹建设用地”的基本思路。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国土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过去的一年,我市“三农”工作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不仅总体保持了稳定发展,而且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成绩可喜可贺。进入新的一年,“三农”工作还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自然灾害还有可能随时袭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有可能继续加剧,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农产品、饲料和原料价格波动有可能加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农民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压力更大;我市即将举办亚运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更高,动植物疫病防控任务繁重;虽然市本级农业一般预算资金总量和基金有所增加,但由于广州亚运无马疫区建设、土地流转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刚性支出”的增加,可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公共服务的财政资金实际上将有所减少等等。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央已经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转为通过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农村改革发展部署将逐步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将为做好“三农”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全面的认识,既要未雨绸缪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又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更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措施破解农村改革发展难题,推动各项工作跃上新台阶。

  二、2009年工作计划

  2009年,我局将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为指引,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施意见》为主线,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围绕千方百计保供给、保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保持农产品充足、安全供应;协调推进农村改革和各项事业发展,推动农村环境和民生福利改善,努力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以上,继续保持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在不折不扣落实已有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的同时,努力扩大补贴种类和范围,重点是抓紧制定完善土地流转补贴实施细则,推进农机具购置补贴向设施农业拓展,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健全适合广州特点的主要农作物补贴制度;努力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补贴总量,特别是探索建立完善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挂钩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使农业补贴标准水平跟上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各项补贴操作办法,努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使补贴目标更清晰、操作更简便、效果更明显。

  二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建立促进“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用地、费用减免、发展管理等问题,促进乡村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升乡村旅游水平和档次。要加强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开展乡村旅游示范点评定工作,重点是支持农民依托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壮大一批“农家乐”、“渔家乐”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将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布局中,支持有条件的村庄加强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与住房景观化改造,改善村容村貌,培育和建立一批乡村休闲度假式生态旅游示范区。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旅游开发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三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协调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资助标准,健全转移就业服务激励机制,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12年,新增转移本市农村劳动力25万人;积极做好返乡农民的再培训、再就业工作,提高农民适应经济形势变化转移就业的能力;抓紧研究制订农民自主创业项目导向和激励政策,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扶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或农业规模生产经营,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力度,培养一大批农业从业者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四是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继续协调国土等有关部门落实“留用地”问题,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和流转,积极推进农民公寓建设、村庄土地整理工作,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水平;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资产量化和股权固化,加强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积极指导和扶持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二次创业”,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此外,协调加快做好农村宅基地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促进农村宅基地健康有序流转,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五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协调有关部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覆盖面,促进更多的农民群众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城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和优抚安置政策,稳步提高农民保障性收入。同时,借鉴北京市的做法,抓紧研究制定低收入农户增收帮扶计划,加强动态监测,着力帮助解决好生产生活困难。

  (二)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为重点,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把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建设“首善之区”的根本出路,继续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六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优化农业布局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水平,努力发挥都市型现代农业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

  一是加强耕地和农业生产基地规划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抓紧推动制定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加强农业重点区域规划保护,确保耕地拥有量;继续集中资源推进“菜篮子”生产基地规划建设,打造一批区域品牌响、市场份额高、经营规模大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村一品专业村,带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二是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按照《广州市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案》,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农产品知名品牌。要抓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进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推广特、新、优、稀品种,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切实整合全市养殖资源,重点扶持发展万头以上猪场建设,引导畜禽养殖向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环保化发展;加快发展健康水产养殖业和休闲渔业、水产加工业;加强优良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建设,做大做强种子种苗产业。

  三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切实抓好农田(鱼塘)标准化建设,确保按照“惠民66条”的要求,今年继续牵头推进12.5万亩标准农田和1.9万亩标准鱼塘改造,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监测与管理,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技术运用,重点抓好农业基础数据库、灾害预警、行政管理信息技术运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产学研”科技合作机制,加快基层推广体系改革发展,制定重大农业推广项目补贴政策,促进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此外,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与服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四是深入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抓好流转试点工作,落实流转激励机制,宣传推广流转典型,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力争流转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要继续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确保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0家,力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要积极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工程,加强扶持和指导,力争全年新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以上。协调落实农产品加工配套建设用地和贴息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搭建国际农产品物流平台的要求,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改善农产品销售市场环境。

  (三)以筹备亚运会为契机,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防疫工作。

  借鉴北京奥运会的经验,总结我市供奥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做法,全力以赴做好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防疫工作,使筹备亚运会的过程成为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生产与质量安全体系整体水平的过程。

  一是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抓紧确定和培育供应亚运会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对已确定的基地和企业,坚决落实“五定、五有”制度,即定责任人、定监管人、定投入品来源、定生产措施、定管理规范,有监管人员、有技术指导、有安全生产和保障措施、有规范的生产记录档案、有严格的追溯办法,确保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100%达到亚运会要求。同时,全面加强我市农产品标准化体系、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生产经营行为的法律监督体系“四大体系”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监管网格化机制、安全事件应急机制“三大机制”建设,加强农药、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二是抓紧做好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的建设工作。今明两年市本级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将投入4800多万元用于无马疫区建设。要按照建设方案开展相关马属动物疫病监测,落实无马疫区野生动物和虫媒调查与防范,抓紧制定无马疫区管理地方性法规,严格执行马属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完善马属动物疫情单病种应急工作方案,协助亚组委建设好马术比赛场动物防疫设施建设,并及时向农业部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建设情况,争取无马疫区建设早日通过国家评估。

     三是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深化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抓好镇级兽医站建设;落实好各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健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加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新理念,加强重大植物疫情防控。

  (四)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动力,进一步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和即将出台的相关配套文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努力保障农业农村投入。加大协调力度,确保各级财政按照《农业法》、中央《决定》和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加强“三农”服务。根据我局和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签订的支农贷款合作框架协议,市农信联社承诺在今后三年内对我市专项涉农贷款投入不少于200亿元。我局将主动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指引,加强政策宣传,认真配合筛选优质项目和客户,开好头,起好步,坚定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农村资金投放的信心。

  二是努力加强中心镇、山区镇建设。积极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在中心镇先行先试,建立财政扶持竞争机制,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中心镇产业支撑,加强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着力增强中心镇的集聚辐射和示范带动能力,打造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继续协调各协办单位加大对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投入,抓好山区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山区镇危破房改造,逐步减少山区镇对农村合作医疗、低保、五保供养等社会事业的筹资分担,减少有关项目镇以下的资金配套。

  三是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按照“两规、三清、四有、五通”的要求,新增100条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要结合现代渔港规划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试点。着力推动城乡交通设施共建、联网、共享,推动城乡水、电、气等一体化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着力推动统筹城乡水环境治理、统筹城乡生态建设保护,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设宜居城乡。此外,配合推进“城中村”改造。

  四是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农村地区教育创强成果;推动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五是努力深化农村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多形式建立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机制;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继续配合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同时,积极推动“三农”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市和有农村的区(县级市)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

  (五)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转变服务“三农”思想作风。

  认真履行市委、市政府赋予我局管理、综合协调“三农”工作的职能,主动为市委、市政府做好参谋或提供决策依据。在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抓好整改,切实转变服务“三农”思想作风,不断增强为“三农”服务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更新理念,转变职能。进一步深入学习,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上来,牢固树立敢破敢立、敢为人先、世界眼光、现代农业、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努力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促进“三农”发展。立足全局,立足服务实践,立足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理论政策研究,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促进工作职能从农业产业管理部门向“三农”综合协调部门转变;工作思路从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转变;工作方式从单向、半封闭向公开化、网络化、规范化转变。

  二是深入调研,问策于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过程调查研究,建立调研联系点,完善调研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及时了解民情、民意、民愿,广泛集中民智的“三农”问题调研机制,努力做到在制定政策措施前与群众商量、向群众问计;在实施政策措施过程中有跟进,密切掌握群众反馈的信息;在实施政策措施后有总结有分析,由农村基层和农民群众来评判成效。努力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善于捕捉“三农”发展带有苗头性、趋势性的重大问题,善于发现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善于总结农民群众和基层的新创造、新经验,不断增强调查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依法行政,提升形象。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创新行政执法机制,坚持文明执法、公平执法;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加强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抓紧研究制定“以奖代补”等实施方案,加快资金使用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尤其是认真发挥好财政资金对帮助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和办公手段,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政策措施、服务渠道、工作成效的宣传,进一步塑造农业部门良好形象。

  专此报告。

                 二〇〇九年二月三日

分享到: